徐悅
德國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毙W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關鍵期,這一期間,小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
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除了要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學好知識,還應積極做好育人這項工作,抓好德育,發揮德育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偏重知識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現狀,并就此提出了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現狀
1.學生對德育教學不感興趣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偏重于學習語文的學科知識,卻常常忽略教學中的德育內容?,F如今,還能關注自身德育學習的小學生已經很少了。大多數學生學習是為了考上名校,或者父母許諾他們的某種物質獎勵。
2.語文教學中德育匱乏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少有教師真正在課堂中開展德育,大部分教師仍然是以學科知識教學為主。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缺失的原因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的制約,也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偟膩碇v,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缺失,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大容量”的課堂教學
一名好教師不僅應該抓學生的學習,更要教會學生做人。但目前的社會背景下,大家更加關注的是考試成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點,認為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學生每天都在接受題海的沖擊,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更別談接受品德教育了。
2.缺少德育評價體系
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德育,但是目前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還是更加偏重分數。學生無法感受到個人品德提升后帶來的肯定,自然而然就會缺乏接受德育的積極性。教師雖然明白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評價中,因為缺乏德育評價內容,大部分教師往往是一頭霧水。
3.教師需要德育培訓
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中開展德育,關鍵在于他們自身德育水平的高低。部分教師有濃厚的興趣和自己的想法,想要在課堂中滲透一些德育,但缺乏相應的技能,也未曾接觸過這塊內容,需要加強德育方面的相關培訓,提高這方面的業務能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改進策略
1.教師應關愛學生的身體健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去關心愛護班級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適度參加體育活動,如跑步、跳繩、打籃球等,達到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的目的。如果有學生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應做出適當的緊急處理,確保學生的生命安全。
2.教師應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教師應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諸如公布學生的成績排名、體罰甚至侮辱學生等行為,會在無形中傷害學生的自尊,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無疑與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要求背道而馳。
其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不盡相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雖然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教師應設置相應的紀律要求,但是我認為,教師不應該管理得太過死板教條,這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陪伴他們成長。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態,學生才有可能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最后,教師應該要盡量相信學生的能力,嘗試著放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去學習,只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和對抗挫折的能力。信任是一種力量,有時也有可能塑造出一些優秀的品格。
3.教師應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
許多教師經常用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學習成績當然非常重要,但不能只憑它來衡量一個人的優秀與否。教師應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從多個角度,用科學的方式來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教師還應該多發現學生的優點,不吝嗇于給出自己的鼓勵,讓學生建立自信心。
4.教師應關心學生的教育環境
小學生心智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比較脆弱,在學校難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害怕等不良心理。而教師一般在學生面前都比較嚴肅,這雖然對管理班級有一定的好處,但過于嚴肅的教育環境比較不利于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教師應盡量創設一個溫暖的、有人情味的教育環境,用自己的愛心去包容學生,打動學生。在發現學生的情緒出現異常時,應及時和學生溝通,避免事態惡化。此外,當學生屢教不改時,教師更應耐心地指導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慢慢地影響學生。教師還應創設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平等對待所有的學生,不偏愛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思想,從而培養出好的道德素養。
5.教師應關注自身隊伍建設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必須要提高我們教師隊伍的水平。
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時刻用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好習慣、好品質。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合適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成長,盡量讓他們學到東西,每個階段都能有所收獲。
好的教師應主動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多多關心,讓學生信任教師,敢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嚴于律己、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學生日日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是比賽,更不是淘汰,而是在學生年幼的時候奠定他基本的人格,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去引導、去影響,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德育,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教師都應該重視德育,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教育,將德育落實到方方面面。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或許會遇到重重阻礙,但一定要堅持,堅持做到更好。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盡到的義務。立德樹人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持之以恒地奮斗,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單單以成績來評價學生,而是多多聆聽學生內心的想法。我們尤其還要注意時刻關愛學生,用愛去包容他們,感化他們,多多發現他們可愛的地方,因材施教。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相信學生對“德”會有更深入的體悟。當學生對此有更深的感悟后,他們就會以此作為標準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此時,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想必就可以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