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十年回眸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十年發展概述
2006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其中指出:要推進社會信息化,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續推進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發展多層次、交互式網絡教育培訓體系,方便公民自主學習,建立并完善全國教育與科研基礎條件網絡平臺,提高教育與科研設備網絡化利用水平,推動教育與科研資源的共享。
隨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單獨一章列出,突出其重要性。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教育部發文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結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專人和專門機構負責的歷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有力促進了全國教育戰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權責明確、統籌有力、有效促進信息化與教育融合發展的全國教育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協調、深入、科學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概述
1.總體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2.總體要求
(1)教育信息化要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支撐環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限制,推動教育體制、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深刻變革,探索并推廣以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協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整合,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基礎支撐環境。
(2)教育信息化要為推動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提供條件保障。加快科研環境的信息化建設,實現數據、資料、儀器設備等各種資源的整合共享和應用系統的互通操作,營造深層次共享的基礎條件平臺,提高師生和科研人員獲取科技信息的速度和質量,提高網上科研協作水平,提高科研質量和水平,從而為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條件保障。
3.數據指標
《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國高校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所有教室裝配智能終端教學設備;全國高校建成網絡教學平臺,80%的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60%的高校建立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大學數字圖書館和數字博物館建設進一步深入;全國高校建立各類教育管理基礎信息數據和電子校務平臺,搭建面向學校生活和社會服務的信息化環境,成立學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信息化支撐技術隊伍規模達到教職工總數的4%以上。
4.重點關注
《規劃》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寬帶全接入,終端全覆蓋;資源方面要求極大豐富,質量明顯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要求業務全覆蓋,部分流程再造;應用方面要求信息技術與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保障措施方面要求保障體系與機制發展成熟。經過十年的發展,部分要求已經實現。
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國的教育發展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互聯網+教育”面臨著很多問題和矛盾。在線教育今后該如何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中國教育面臨的三大外部矛盾。
第一,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而教育管理卻是計劃經濟管理思路。與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腳步堅定不移,并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但教育發展還是計劃經濟的模式,如高考招生還是按照計劃經濟的邏輯和思維進行;公立學校學費收入只占20%,遠遠低于培養學生的成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本質是為方便學生學習生活,節約時間精力,卻也帶來了學區房的問題;等等。
第二,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階段,全社會還是精英教育思想。從政府部門、教育界到社會公眾,不少人的教育觀還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由此導致高等教育的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高等教育大眾化并沒有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不只是表現為高等教育規模和數量的變化,還需要有與普及化相適應的新教育觀,也要注重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
第三,互聯網正在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臺階,人類正在進入信息社會,教育管理者、參與者的思想觀念卻仍停留在工業社會甚至是農業社會。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
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人類物質文明的幾千年發展解決了物質和能量的問題,而互聯網從本質上顛覆了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對人類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在物質和能量主導社會發展時,信息的傳播是中央復雜、末端簡單。到了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變成了末端復雜、中央簡單,甚至沒有中央。末端復雜、中央簡單,從本質上來講便是互聯網顛覆了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
互聯網精神本質是合作共贏、共建共享,規律是無窮大、無窮小,特征是開放、海量、天量?;ヂ摼W不僅僅改變行業形態,還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學進入無經典的時代,藝術進入雅俗共賞的時代,教育進入互為師生的時代,學術也將迎來開放存取的時代。
互聯網正在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臺階,人類正在進入信息社會?;ヂ摼W存在四大發展階段,即信息互聯階段、消費互聯階段、生產互聯階段和智慧互聯階段。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四個階段是并行發生的。
“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迅速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在全球范圍內流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使用屏幕進行溝通、購物、娛樂乃至學習、辦公。隨著用戶行為的改變,行業、時間、渠道等也正趨向于純數字化、移動化、碎片化發展?;ヂ摼W顛覆了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
我國在線教育問題反思
信息技術創新突飛猛進,教育技術不斷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很好很強大的工具,觀念也隨之轉變。在線教育的發展要考慮人的需求,從人做事的四大動機出發,即有價值、有意義、有興趣、有壓力。“互聯網+教育”、在線教育等新教育業態價值和意義不容懷疑,關鍵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價值,讓更多的人有興趣,讓一些人有壓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認識到,我國在線教育發展仍存在許多待突破的問題。以MOOC為例,根據Class Central數據,2020年全球MOOC學員總數為1.8億,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都推出了本國特定的MOOC平臺,全球共有13種不同類型的1180個基于MOOC的微憑證。
然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在線教育領域用戶使用率平均僅有4.6%,手機在線教育課程用戶使用率平均僅有34.6%。以上數據說明兩個問題:首先,在線教育在中國處于“外熱內冷”的狀態,近兩年來,雖然在線教育用戶規模一直呈上升狀態,然而在使用率上卻沒有很大的突破和上揚。其次,中國在線教育學習者熱情不高,多數人或許出于好奇和新鮮感注冊了賬號,但僅僅是匆匆進行瀏覽后離開,即便開始課程學習,完成率也非常低。同時,基于網絡教學的MOOC通常可以為學習者頒發課程證書或者身份認證的課程證書,但這些學習成績卻并未得到權威機構和傳統大學的認證,學分授予仍然面臨較大困難。數據顯示,在MOOC學習注冊數量排名前30的國家中,中國位居18名;在獲得證書數量排名前30的國家中,沒有中國,這是我國目前在MOOC學習領域的情況。中國人更加重視學歷結果,簡單的課程學習、微學習及在線學習沒有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這是我國MOOC學習積極性不夠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國在線教育的發展需要突破學分、學歷、誠信等方面的瓶頸,需要考慮如何利用碎片化學習使知識系統化、將在線教育成果納入考核等一系列問題。
未來,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將集中在網絡平臺上。教育的實施將以個人選擇為主,個人可以進行個性化的選擇,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繼而實現教育公平。知識和信息將不再被壟斷,平臺規模進一步擴大,更加靈活化、個性化。此外,學校將成為“繪畫”,網絡平臺則成為“照相機”,有了照相機,繪畫會變成高雅藝術,學校也將不再是“正規教育”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