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航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享共建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走入學校課堂、提升課堂效益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而對其優劣的爭辯也從未停息過。筆者認為新興事物的產生必然是禍福相依的,就當今時代的趨勢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初步實踐來看,在小學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是利大于弊的。作為語文教師,筆者想依據時代背景、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談一談關于信息技術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益的策略。
一、當前信息技術在課堂使用的誤區
1.低效多媒體技術介入,拉低課堂效率
很多人習慣于把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混為一談,在這里,我首先要界定一下兩者的關系。信息技術包括物化技術,物化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在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時期,傳統課堂采用的是聽講式課堂,教師授課多依賴教材和黑板。有些教師為了上公開課,便引入了傳統的投影之類的多媒體工具,是為了用而用,再加之多媒體技術還不夠完善,僅僅停留在表面,反而拉低了課堂效率。
2.教學情境單一,降低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也強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的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傳統課堂由于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基本上只能依賴教材。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小學低年級學生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綜合,中高年級學生才逐漸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綜合與比較,但能力仍然有限。所以傳統課堂這種僅靠文字、語言、教材插圖和實物投影結合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條件相對較差、實物投影配備率低的農村學校了。
3.缺少資源共享,形成學科、地域隔離
因為種種因素,傳統課堂學科與學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是有所隔離、缺乏信息共享的。新課改強調要改變原本的課程結構中過于注重不同學科的獨立性的弊端,應該重視科學、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系,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性和關聯性。真正要做到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拄著信息技術這根“拐杖”或許能夠走得更快一點。
二、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1.夯實學生基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改對學生的讀寫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學生的學科基礎是達到這些要求的基石。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減少了這一步驟的復雜性,讓課前預習更加高效。語文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將自己精心制作的課件、課前預習視頻等上傳,便于學生反復觀看學習,讓學生在家的學習更加扎實。智能化的語文教學中,字詞教學是受益最明顯的。借助智慧課堂教學軟件,教師可以提前錄制生字的范讀語音和筆畫書寫視頻,請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嵌入到學習軟件中,然后下發給學生觀看,學生可以一遍一遍地反復觀看,觀看的進度、遍數和時長會生成一個數據圖匯總到教師處,這樣教師就會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使得教學更加高效化,真正實現智慧教學。
2.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筆者所教學的三年級語文為例,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形象思維還是占主導的,因此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需要依靠圖片、視頻和音頻的輔助。在教學《搭船的鳥》一課中,關于翠鳥捕魚的段落,光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翠鳥進行表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借助智慧課堂工具,播放真實的翠鳥捕魚的視頻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內容。再比如《大自然的聲音》一課的教學,這一課都是圍繞聲音展開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對學生而言比較難想象,這時候音頻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比外部動機強化長久,而激發內部動機的一個方法就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使用電子白板等教學軟件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更關注課堂,聽講更加專心,記憶更加深刻,對學習充滿興趣,可謂是一箭雙雕。
3.實現融合互聯,共享課堂教學資源
面對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轉變要求,信息開放共享已刻不容緩。加快信息化校園的建設步伐,構建開放的信息化教育環境,從而實現學科與學科、地區與地區之間教育信息的融合互聯。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環境,有計劃、有目的地完善自我教學,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個教學問題,每個教師的看法是不同的,集結眾人的力量,終能化解一個個看似難解的問題,實現課堂資源互聯共享。
面對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挑戰,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智慧化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要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小學語文信息化課堂,早日擁抱教育信息化2035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