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自從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來,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已經走過了21個春秋,從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全國各地的“百花齊放”,各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就筆者所在地區來講,信息技術教材每年都在不停地調整,但是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研討活動中,對教材的詬病還是會或多或少地出現。
一、“想說愛你不容易”——現行教材的問題
1.教材部分內容過于簡單
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考慮到了使用教材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地區的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多于欠發達地區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基礎也比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好。因此,對發達地區而言,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部分內容難度偏低。即使是處同一地區的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學習經歷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也存在差異。對筆者所在區域的學生而言,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中部分內容過于簡單化。
2.教材部分內容過于滯后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卻長達幾年之久,致使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已遠遠滯后于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急需更新。學校機房中的計算機、學生家里的計算機系統都用上了Win7,甚至是Win8、Win10了,而我們的教材上使用的卻還是WinXP。
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但現有的教材內容陳舊,還停留在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水平,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承載信息技術課程所要表達的豐富內涵。
3.教材中部分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
當下“課程整合”話題非常流行,其他學科的課堂中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信息技術的身影,但是我們在信息技術教材中卻很難發現學科整合的痕跡。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時,仍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的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產生聯系,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其他學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教材實例看似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關,實則不然。例如,在畫圖板塊中使用各種畫圖工具進行繪畫,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在上美術課時被美術教師告知使用類似工具是畫不出好作品的,各級各類電腦繪畫的獲獎作品中也基本找不到這種畫圖工具的運用痕跡。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材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也必將影響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效果。
二、“答案在風中飄蕩”——現行教材的使用
教師對教材的運用不能照本宣科,要對其進行剖析、研讀,在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特征進行創造性的使用,讓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實際,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與啟發性。
1.教學內容生活化,突出實踐性
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選擇案例要與時俱進。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將視線轉向現實生活,像學校的春秋季實踐活動、新聞時事、校園生活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內容都可以用來替換教材中的范例,讓信息技術走進生活,使學生更容易被教學內容所吸引,從而更加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講“下載網上信息”時,正逢水痘的高發期,結合這一傳染病提出問題:什么是水痘?水痘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預防?學生通過尋求答案并下載保存,既學到了健康知識,又學習了網上信息檢索、下載、保存的技巧,實現了知識技能的轉化。再如在教學“美化文檔”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拍攝一些校園里不文明現象的照片,讓學生對這些不文明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借機提出讓學生利用藝術字設計校園提示語。
這樣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了學生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將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再將其轉化為教材實例,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探索研究的學習空間,構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信息技術新課堂。
2.教學內容整合化,突出融合性
信息技術學科并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部分教學內容的橫向融合,以相關知識作為載體,適時滲透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自然而然引發問題,再教會學生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遨游因特網”教學時,教師沒有直接講授如何上網瀏覽網頁,而是引入語文學科的內容進行教學,先播放語文學科口語交際“春游去哪兒玩”的相關課件,將優美的語句、美麗的畫面配上動聽的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迷人的自然風光。
如何才能更近距離地去感受、了解和欣賞這些呢?這是學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這個時候教師再向學生推薦一款工具——瀏覽器。在瀏覽器的使用過程中,學生在教師適時的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這樣既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信息技術的課堂不再單調、枯燥,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
3.教學內容潮流化,突出即時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一日千里,但是信息技術教材的更新嚴重滯后,致使一些過時的內容仍然出現在教材中,不僅不適合學校的實際教學需要,而且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操作帶來很大困難。鑒于信息技術內容的時效性特點,教師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礎框架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修改,盡量做到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同步。
4.教學內容系列化,突出整體性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創新活動在我們的課堂中很難做到普及化。據筆者觀察,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在對原有信息技術教材進行重組設計的時候,整個板塊的主題設計、任務設計之間往往是沒有聯系的、分散的、割裂的,而我們的教材這一點卻做得很好。因此我們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應該進行整體考慮,內容的編排要螺旋式上升,注重內容的銜接和過渡,以實現內容難度的漸變。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貴在創新。我們要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根據《綱要》精神認真解讀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靈活地對其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加工,切實有效地開發并彈性處理教材,使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的生活化,變“教教材”為教“教材”,我相信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