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降A大調敘事曲》(Op.47)創作于他最高峰時期即巴黎時期,該曲主要通過三個不同的主題來表達愛情美好生活的故事。本文從該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特征以及演奏詮釋三方面進行探究,從而更好地詮釋該作品。
【關鍵詞】肖邦;敘事曲;曲式結構特征;演奏詮釋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37-03
【本文著錄格式】謝冰瑩.肖邦《降A大調敘事曲》(Op.47)的曲式結構特征及演奏詮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37-139.
一、創作背景
肖邦《降A大調敘事曲》(Op.47)創作于肖邦的第二階段即巴黎時期(1832—1845年),這個時期也是肖邦創作的全盛時期,由于自己的祖國被入侵而淪陷,從而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來到了巴黎,這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對祖國的思念,對波蘭滅亡而激怒的情緒,流露出對波蘭濃厚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之情。《降A大調敘事曲》(Op.47)這首敘事曲屬于波蘭的民間傳說,講述了仿似于對愛情不忠誠的人,最后遭到應有的報應的故事,具有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該曲的曲式結構是奏鳴回旋曲式。
二、曲式結構特征
呈示部由三個主題組成。三個主題均講述了愛情的美好與生活的幸福。到展開部將呈示部的三個主題轉變為斗爭性的變奏和憤怒的情感。最后到再現部進行了升華,變成了生命力的偉大和輝煌的勝利的心情,使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一主題A(1-51小節)描繪出愛情中幸福、美好的生活。采用的是單三部曲式結構,其中a段是呈示段(1-8小節),b段是展開段(9-25小節),a1段是變化再現(37-51小節)。呈示段高聲部音高用降A大調的屬音E音,旋律織體逐漸加厚,由單音—音程—和弦,用二度音階級進上行。低聲部采用連續單音級進下行回應。節奏用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附點音符進行。呈示段呈現出愛情在初戀時的甜蜜、浪漫的情景。展開段采用了呈示段的材料,音高以二度級進進行,織體將單音加厚成音程,節奏采用呈示段的附點音型,具有舞蹈的風格特征。展開段流露出美好的愛情進一步升華。在26-36小節中,屬于擴充,音高用三度級進的模式,節奏運用了顫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旋律線條的走向是左右手向兩端反向伸張,以重復的模式進行。擴充呈現出像在草原上奔跑,享受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再現段是變化再現,第一樂句在音高、節奏上完全再現了呈示段開頭的第一樂句。第二樂句在呈示段第二樂句的基礎上把織體加厚,將旋律線條擴大,再用豐富的和弦呼應主題旋律,在節奏上加上琶音使和弦音色更加柔和,表現出原本熱情,興奮的喜悅漸漸地陷入了沉思。
第二主題B(52-115小節)刻畫出一幅船歌的愛情畫面。采用了新的材料,在音高方面,以F大調的屬音C音緩緩進入,再以二度級進的音程進行。在節奏方面,采用切分的形式,同時加上了裝飾音倚音,具有舞蹈性,給人一種搖擺蕩漾的律動。該主題由反復的樂句構成,從音樂的律動、氣息感受到船歌的意境,歌唱出悠游自在,像在水中蕩漾的情景。在65-77小節中,將第二主題旋律進行變奏,音高織體變厚,節奏仍然使用八分音符和倚音。從77小節開始,不斷地使用f小調的屬和弦重復,過渡到第二主題的高潮部,用豐富密集的和弦表達出內心的激動,感覺像一陣猛風吹來,又迅速的消失,慢慢的平靜了下來,呼應了第一主題展開部的擴充。再一次呈現了第二主題的開頭,使剛才的高潮恢復了平靜,巧妙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激動后又沉思的感情。
第三主題C(116-156小節)描繪出熱情奔放的愛情意境。第三主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16-133小節)采用新的材料,音高以二度和三度級進,節奏采用了裝飾音琶音和十六分音符。該部分以一種華麗、熱情、優美、敏捷的旋律進行,這是肖邦敘事曲中獨有的華彩旋律的特點。歌唱出該主題的美好畫面,具有抒情性和戲劇性。第二部分(134-156小節)采用了第二主題的材料,音高和旋律線條的發展運用第二主題。節奏與第二主題船歌搖擺的方式不同,采用了響亮、清脆的八度音程和和弦,左手伴奏織體用十六分音符,展示出第三主題所要表達的華麗,炫彩的特點。
展開部B2(144-212小節)將前面三個主題推向了另一個高潮,渲染出對愛情不忠誠而復仇的畫面。展開部主要運用了變奏的手法。在179-183小節中,音高用二度和三度級進,左右手的織體采用密集的柱式和弦進行。在節奏方面,右手采用十六分音符,左手采用八分音符和琶音進行,從而烘托出強有力的音響效果。183-208小節是對呈示部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進行變奏,將兩個主題進行交替。左手用八度的十六分音符作為伴奏織體,描寫出緊張的氣氛。
再現部A1(213-241小節),變化再現了呈示部的第一主題,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再現部是將第一主題愛情的美好轉變為生命的強壯和宏大。音高用二度級進進行,將織體加厚,采用密集和弦和五度、六度音程,大多運用了屬七和弦和減七和弦進行,節奏采用八分音符和倚音。在231-237小節中,采用了呈示部的第三主題,但表達的情感不是歌唱華麗、熱情,而且表達生命力的強大和輝煌的情感,同時也表達出激動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二)調性與和聲的色彩性
肖邦的音樂以主調音樂為主,用旋律的歌唱性來表達出自己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同時在作品中也大膽地運用轉調,添加了和聲的色彩性,使調性在作品中有著強大的沖突感,展現作品的戲劇性和抒情性。肖邦《降A大調敘事曲》(Op.47)采用了主調和轉調的對比,全曲以降A大調為主。呈示部第一主題采用了主調降A大調,在和聲上用屬—主和弦進行,穩定了調性。呈示部第二主題的調性為降A大調的關系小調f小調,用f小調的屬音開頭,為進入第二主題轉調起到了連接的作用,因而使第二主題采用新的材料與第一主題有著鮮明的色彩性對比。呈示部的第三主題,調性回歸到主調降A大調上。肖邦在第三主題中采用了穩定的調性布局,沒有調性上轉調的沖突。用傳統的和聲進行,主要用主和弦—屬和弦—主和弦進行。肖邦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上,豐富音響色彩,使用了離調的六級增三和弦,加強了和聲的色彩感和不穩定性。展開部在調性上的布局具有不穩定性,主要落在降D大調—E大調—降A大調上,大量運用了重屬七和弦,副屬七和弦,使展開部的音樂旋律有著濃厚的色彩性,音樂旋律也隨著和聲的變化而富有戲劇性。再現部,回歸到主調,降A大調,主題動機也采用了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最后用屬和弦到主和弦結尾,從而穩定了調性。
三、演奏詮釋
(一)旋律的歌唱性
旋律的歌唱性是肖邦作品的特征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有兩類,一類是帶有裝飾音的旋律,另一類是不帶裝飾音的旋律。帶有裝飾音的旋律例如顫音。顫音出現在呈示部的第二主題(26-32小節),用顫音和十六分音符交替進行,旋律歌唱出愛情進一步的升華,像一種天真無邪、純真浪漫的愛情。在演奏方面,彈顫音時右手手指貼琴鍵,二、三指的指尖靈活地交換,手腕放松。彈十六分音符時,指尖貼住琴鍵,到第三個音轉指時手腕帶動,快速用大拇指彈第四個音,顫音和十六分音符像流水一樣,形成一個樂句,將每一個樂句清晰、流暢地表現出來。
不帶裝飾音的旋律,例如第三主題(124-125小節),右手采用十六分音符節奏,呈波浪型的旋律線條,歌唱出該主題的華麗、熱情的意境。左手采用切分的節奏,具有搖擺的感覺。在演奏方面,彈十六分音符觸鍵時手指貼鍵一些,掌關節撐住,指尖往里抓,每個音的時值要平均、均勻,要飽滿不能虛,隨著音越高,可以利用手腕輕輕的帶動,要注意彈奏時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彈左手切分節奏時,單音可以輕輕地帶過,主要落在和弦上,和弦可以輕巧些,有著三拍子的舞蹈氣氛,讓旋律更加具有舞蹈的風格特征。在譜面上的大連線,是一個小的樂句,樂句與樂句之間有一個呼吸的小氣口,這個呼吸小氣口更能呈現出該主題所要表達的歡快、熱情的氣氛。
(二)豐富的和聲色彩
肖邦創作的和聲中運用了民間音樂的風格,創作出具有獨特的和聲語言。例如第三主題(116-123小節),用琶音和十六分音符,渲染出該主題華麗、熱情的畫面。和聲比較穩定,大多用降A大調的主—屬—主和弦進行。左手的和弦有著級進的模式,與右手級進的十六分音符相呼應。在演奏方面上,右手彈奏琶音時手的掌關節撐住,手臂放松,彈每個音手的高度保持一致,不要擺動,手指不要踏,指尖抓住琴鍵迅速的跑動。彈琶音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時,靈活、清晰地跑動下來,手臂到最頂音可以甩一下手臂順著旋律跑動下來,指尖抓住琴鍵,不要高抬指。左手的和弦琶音,要彈奏出二度級進,用小指勾住琴鍵,迅速地移動。
呈示部的第二主題(77-81)小節,描繪出一幅劃船的畫面,有著自由自在的意境。采用切分音符的節奏,仿佛聽見水波蕩漾的聲音,具有著舞蹈性的風格,給人一種活潑、喜悅的氣氛。在和聲方面,采用傳統的和聲色彩,f小調的屬和弦和主和弦反復交替。在演奏方面,左右手可以突出中間的聲部,可以聽到和弦中發出C-D-F-E-D-E-A-G音,這是左右手柱式和弦中隱藏的一條旋律。左手彈單音時可以輕輕地帶過,有著搖擺的律動感,像船在水中游蕩的情景。
(三)踏板的運用
踏板,在音樂中具有潤色的作用,使音樂在表達中更能豐富的展現出來。肖邦將踏板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成為他音樂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主題(52-64小節),描繪了一幅船歌的意境,仿佛船槳在水中劃著,有著水波蕩漾的聲音。在演奏方面,可以想象著船歌的畫面,同時伴隨著舞蹈的氣氛。在第一個和弦上,可放掉前面的踏板,譜面上的每一條連線踩一個踏板,在第55小節的大連線上可以不放掉踏板,使高聲部右手音程F-F-E-D-G音連接起來。在(63-64小節)中,主要突出中聲部的旋律,彈完E-F音后踏板踩F音的尾音,休止符時踏板放掉,D-A、F-G音踏板也是同樣運用,這樣使音色不會太渾濁。
展開部在(157-164小節)中,用和弦和十六分音符,表達出復仇前緊張、焦灼的心情。在演奏方面,第一個樂句,在彈第一個C和弦時,可不踩踏板,第二個和弦時踩住,到上方第一條連線結束時的C和弦放開,再彈三個跳音,形成一個樂句。第二樂句踏板從音程EG音開始踩住,到第二個音程換一次踏板,再到160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每一拍換一次踏板。第三個樂句,161小節最后一拍踩住,到182小節每一拍換一次踏板,接著183小節的跳音放掉踏板,最后一拍連線到下一個和弦踩著同一個踏板,休止符換一次踏板,在184小節最后一拍踩住踏板到單音G音后放掉。
(四)速度與力度的變化
速度和力度在作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速度即是音樂旋律在進行中的快慢程度,同時也會影響到彈奏時的情緒、感情的表達。在音樂中,要表達喜悅、愉快、熱情、緊張的情緒,可以通過用速度加快將旋律表現出來。如果要表達優雅、寧靜、溫柔、浪漫的情調,可以通過把速度放慢,用心去感受音樂帶來的美好氣氛。力度,即彈奏時用的力氣大小來控制音色,作品出現的強弱記號,更好地表達出樂曲中旋律的意境。在179-183小節中,旋律進入了樂曲的最高潮,情緒越來越激烈、熱情,像一個浪潮推向另一個更大的浪潮,在演奏方面,彈奏時雙腳跟腰部穩住,發力,通過腰部發力推到指尖,用最強的力度表現出來,速度隨著情緒的緊張,逐漸加快,直到另一個主題再漸漸緩慢下來。速度和力度是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個整體,誰都不可忽略誰,這樣才能使音樂表現力變得更加完美。
再現部(213-230小節),再現了呈示部的第一主題,表達出生命力的壯大和以光明獲得勝利的心情。在演奏方面,從力度上,要比呈示部第一主題再強烈些,表現出心情勝利、喜悅之情。每一個樂句的第一拍力度可以強烈一點再漸漸減弱,彈第二樂句的時候,用的力度比第一樂句再強烈一些,表現出作者心中的堅定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彈奏時要準備好,手臂放松,開始是和弦音階,手的寬度準備好,第一拍重拍再逐漸弱下去,帶有一點舞曲的風格,而不要像節拍器一樣機械的彈,要帶有一種舞曲的律動感。左手的密集和弦,彈奏時和弦要飽滿,手臂發力,指尖往里抓,不要砸出來,聲音要往上揚。到了第227—230小節,左右手的密集柱式和弦,速度可以從慢到快推上去,逐漸加快,每個音要抓穩,音色往下沉再逐漸輝煌起來。
四、結語
肖邦《降A大調敘事曲》(Op.47)旋律多以歌唱性、抒情性為主。在音樂的曲式結構特征上,通過音高、節奏、和聲、調性來表現出愛情的美好、復仇的憤怒到最后升華到生命力的偉大。在演奏詮釋上,通過旋律的歌唱性、豐富的和聲、踏板的運用、速度與力度的變化,來表達出肖邦在浪漫主義時期特有的氣息,用歌唱和抒情的旋律表達出樂曲蘊含的個人情感。
參考文獻:
[1]茅原.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肖邦.肖邦敘事曲 原作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4]譚靜.肖邦敘事曲藝術魅力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72-74.
作者簡介:謝冰瑩,女,廣東潮州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