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神 何曉茜
摘要:本文基于國家文件精神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意見指導下,綜合目前小學崗位教育教學能力的需求,筆者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舞蹈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繼而分別從四個方面就如何提升其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探索。
關鍵詞:舞蹈師范生;小學;教育實踐能力
在推進師范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建立健全教師教育院校對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進行考核的制度的背景下,教育部歷時八個月,于2021年4月2日印發《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能力標準》對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提出細化要求。在國家文件精神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意見指導下,綜合目前本民族地區小學教師崗位對教育教學能力方面的需求和師范生對就業面試、教師資格證考試普遍存在教育教學能力薄弱的問題,筆者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舞蹈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繼而分別從四個方面就如何提升其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索。
一、舞蹈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現狀
(一)重視專業技能訓練,輕視教育教學能力培養
2016年本校招收第一批舞蹈師范生,一直到2021年已畢業三屆師范生。在2016級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專業技能課程開設有25門,總課時量達1018節,有關教育教學課程僅開設7門,總課時量為210節;在修訂2017級與2018級的人才培養方案時由于公共課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有一定調整,故專業技能課程由原來25門縮減至22門,總課時量減少到992節,教育教學課程及總課時量不變。縱觀這三屆舞蹈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開課情況可以看出,本校舞蹈師范生更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教育教學的培養上不夠重視。教育教學課程開設過少,課時量不足,不利于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有關小學階段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薄弱
小學階段沒有專門的舞蹈學科,因此舞蹈教學不如美術學科及音樂學科擁有相關的國家課程標準。在舞蹈師范生關于培養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上均以項目為導向(舞蹈組合、舞蹈節目)的教學模式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針對舞蹈項目內容學會如何提煉動作重難點,分解舞蹈動作,掌握舞蹈的常規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完成舞蹈項目的傳授過程。與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育教學課程較少的條件限制下,舞蹈師范生缺少對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因此當學生一旦脫離原來的舞蹈教學實踐,轉換為其他學科開展教學實踐時,便不會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教材整合內容,合理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
(三)缺少教學實踐體驗,獨立實施課堂教學過程教師素質偏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多的理論學習都要通過獨立實施課堂教學才能檢驗自身對教育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觀察學生進行模擬上課的過程中發現,80%的學生講解知識環節時會出現眼睛東張西望、語速加快、咬字不清、教態拘謹等表現,這些都是教師素質薄弱的體現。教師素質是指教師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思想和心里品質等基本品質的總和,教師的心里素質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效果。教師素質除了理論知識的儲備,且需要通過反復的實踐體驗積累才能得以提高。
二、舞蹈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科學調整課程比例,課程之間具有內在聯系
在遵循本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指導性意見以及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考慮下,從2019級開始,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依據《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教師教育類課程總學分不低于28分的要求,將原來的專業技能課精簡至20門,教育教學類課程增加至12門。綜合多間小學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與本校指導教師參與實習生教學實踐指導的反饋意見,以及當下本民族地區小學階段各學科教師崗位必備的基本教學能力的調研,教育教學類課程中除了增加課程科目,并在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及改進,保證課程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效果。
(二)嘗試“1+X學科教學實踐”的多元化教學內容選擇
鑒于小學中無舞蹈學科崗位的條件限制,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要求小學教師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之余還要了解多學科知識,可見小學教師將來或許需要面臨全科發展的趨勢。因此在教學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嘗試進行多元化選擇的改進,形成“1+X學科教學實踐”教學特色。除了本專業的舞蹈教學活動設計以外,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小學各學科中選擇一門作為副科開展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可以鑒于個人興趣、個人基礎能力判斷、團隊合作的方式對副科進行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通過對副科教材的理解分析、提煉重難點、整合知識結構等內容鍛煉教學設計能力,以達到除了勝任舞蹈教學活動,還能兼任一門學科教學活動的成效。
(三)改進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的時間及內容
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是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見習實習期間能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任務,對師范生在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上有必要作用。《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教育實踐時間(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要求不少于18周。基于學校文件要求以及實習基地對師范生實習教學建議下,舞蹈師范生分別在第二學期(1周)、第三學期(1周)、第四學期(1周)進行教育見習,第五學期(8周)、第六學期(15周)進行教育實習,形成一個連貫的“漸進式”培養模式。因此在五個學期的見習實習內容設計上也要有一個邏輯層次的考量。首先,第二學期的見習內容基于在接受教育基礎原理知識的學習后舞蹈師范生以觀察學習小學校內各個崗位的功能職責為主;然后,第三學期的見習內容在基于接受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件制作等教育教學知識后舞蹈師范生以觀摩小學教師講課為主,分小組合作的方式擬寫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接著,第四學期的見習內容舞蹈師范生以幫助小學教師教學為主,并通過模仿小學教師的教學方式獲得教學體驗,再反思總結,以個人方式獨立擬寫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再者,第五學期的實習內容還是以幫助小學教師教學為主,舞蹈師范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擬寫一門課一個單元中的所有教學設計,并由每人負責其中一節課的模擬教學;最后,第六學期的實習內容舞蹈師范生以實際課堂教學為主,獨立設計課程教學大綱并完成最少一個單元的課堂教學任務,課后自主反思予以改進。在這五個學期里對舞蹈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始終是連貫的,最大限度讓師范生體檢實踐教學,了解教學的實踐情況,全面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
(四)定期舉辦教學技能比賽
師范生技能比賽也是提升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借助本地區有關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全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全區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大賽》的舉辦,本教學單位會按照教學技能的不同形式設置多種競賽項目,定期在校內舉辦相應的系級比賽和校級比賽,通過層層選拔多方綜合,最后推選出優秀的人選參加區級比賽。師范生在參加競賽過程中除了相互較量教學技能外,還能在備賽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與教學實踐能力較強的同學交流學習,積累教學經驗,不斷加強完善自身教學能力。
三、結語
隨著部分地區小學教育教學形式出現全科型教學的轉變,以及國家文件中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要求的明確細化下,舞蹈師范生就算在無對口舞蹈學科的條件限制下也要設法“曲線救國”,保證舞蹈師范生都能具備小學教師基本教學實踐能力,在勝任與專業相關的校園文藝活動工作同時兼具獨立承擔最少一門學科教學活動的教學實踐能力。希望這樣的培養對舞蹈師范生在將來面臨就業時能比同一層次同一方向的師范類畢業生多出一份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印發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服務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答記者問.2021
[2]劉春雷、李叔蓮. 教師心里素質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7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7
[5]蔻羽.淺論小學全科教師職前教學實踐能力培養[J].文教資料.2021
作者簡介:郭神,女,籍貫:廣西梧州,民族:漢族,學歷 :碩士研究生,職稱職務: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與教育
何曉茜,出生年月:1989年1月,性別:女,籍貫:廣西貴港,民族:漢 學歷:研究生,職稱職務: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舞表演教育
課題信息:《面向“小學全科生”的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專項委托課題(GXYZJGZX2019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