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摘要:該文從美育的概念入手,回顧了美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和以及美育在當下的重要意義。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環節,中國美術史不僅是大學美術學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還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重要組成,因為他包含著重要的美育維度。中國美術史是人們了解中國從過去到今天的一扇窗戶,是一幅對外交往及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卷,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要想將思政課程與中國美術史教學相結合,教師就要進一步發掘中國美術史的美育價值,利用好線上線下美術史資源,與時俱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從而講好中國美術史。
關鍵詞:美育;中國美術史;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教學
一、中華美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遠的古國,從夏商周時期的“樂教”到六藝教育,從西周禮樂制度到春秋之際孔子提出的興于詩、成于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都蘊含著樸素的美育思想,對美術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代,以王國維、蔡元培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他們看到了美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育被視為培養人們德、智、體、美、勞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人們愈加重視于自身的全面發展,美育也受到更多的關注。美育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美育的最終意義,“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1]美育也涉及美的理念與育人的手段,但美育的實現更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的必由之路,美術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2]美術教育是一個體系,落實到美術教育中,就要通過美術史的學習形成對美的感知能力。
二、中國美術史的概覽及意義
美術史作為大學美術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一般包括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同時,中外美術史也常作為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因此,美術史的學習都是對大眾進行美育普及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中國美術史的學習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尹吉男教授主編的《中國美術史》緒論中,他寫道:“學習中國美術史的目的,是讓我們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史和美術遺產;了解我們悠久、獨特而又多彩的優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們民族審美歷史的基礎上,體會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所具有的開放胸懷、創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我們從中國美術史的學習中反思我們的審美文化和視覺經驗,從理論高度不斷推動我們的認識,從而激發我們美術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增加我們的審美修養,能動地改造世界,并讓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和多元格局。學習中國美術史是一個很好的開端。”[3]
1.中國美術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中國美術史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書法、民間美術等在內的美術各門類、向人們展示了各時期的優秀作品、杰出的藝術家、民間藝人等。從時間維度看,學生通過此能對中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有一個總體的把握,能在各時期的學習中,了解屬于那個時代的美術的特點,如漢代美術的“深沉雄大”、唐代美術的“燦爛求備,異彩紛呈”、宋元美術的“開宗立派”、近現代美術的“沖突中的融合與發展”等。從空間維度看,中國美術史既包括中國區域內的各類優秀美術,又包括某一固定區域內有代表性的美術。當人們欣賞這些文化和遺產,體會作品中的真、善、美時,這些文化給人們帶來的將不僅是身心上的愉悅感,而且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中國美術史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一扇窗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強調“圖畫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4],這是強調繪畫能幫助人們認識社會、了解歷史。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希望“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美術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中國歷史。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人們可以領略宮廷美術的輝煌、文人美術的性情、民間美術的純真質樸。近現代中國美術史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覺文化史——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以古代俠士英雄主義精神激勵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羅工柳的《地道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描繪了從抗日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因此,中國美術史從視覺的角度,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歷史的窗戶。
3.中國美術史是一幅對外交往及各民族美好往來的畫卷,中國美術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也使在與其他國家文明的交往中兼收并蓄。通過中國美術史,人們能夠了解到尉遲乙僧是來自今天新疆和田的貴族,他久居長安,將西域畫風引入中原;黃道婆把從向黎族人民學來的手藝帶到家鄉松江,從而改進了江南等地的棉紡織技藝,為江南地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等等。可以說,通過中國美術史可以了解到,既有對外交往的篇章,又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篇章。學習這樣的美術史,有助于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這也是美育的重要內容。
三、中國美術史教學和中華美育精神弘揚融合的幾點建議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一文中說:“當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進步思想,傳播和平發展價值觀時,應借助那些兼具親切度、穿透性、覆蓋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們充滿底氣、骨氣、正氣、大氣,是中華美德的最好的代言者”[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表述: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中國美術史恰好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來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具有修身、育人的深刻內涵,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中國美術史的教學和中華美育精神的弘揚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個別老師對于中國美術史的理解不夠深入、教學方式不夠多元、教學語言不夠恰當;部分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的認識不足、重視度不夠等多方面原因影響,使得教學效果與老師預期存在差異,影響中國美術史這門課程在美育方面的發揮。因此結合教學工作中實際問題,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應工作:
第一、在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中深入剖析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內涵,深化本課程思政實質。中國美術史的受眾為各高校內藝術學院人文學科師生,其立足文化史的高度,運用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教學方法,吸收當代東西方的理論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國古代美術演變的宏偉歷程,呈現出中國美術在人類傳承中獨樹一幟的光輝傳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意識,深刻理解中國美術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課程教學使得思想政治在中國美術史的教學中進一步深化,將思想政治和美育有機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第二、在中國美術史課程安排中加強挖掘其美育價值,引導學生領悟美育內涵。課程中教師承擔引領者職責,而不是傳輸者,使得課程成為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在課程中將中國美術史的核心素養引入其中,引導學生通過認識了解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理解作者的當下實際和美術表現方式,形成基于美術史的審美判斷,并促使學生根據所理解的審美運用于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通過美術史課程的審美教育作用下,逐漸養成對美術事項、藝術現象、社會萬象等多方面的理解與判斷。
第三、加強線上線下美術史資源利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新方式。中國美術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教材中的藝術作品引用、展現方式和課程教學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很難令學生領會中國美術史中經典藝術的深刻內涵。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各類藝術平臺,選擇優秀的網絡美術館、博物館資源和優質的藝術音視頻資源,例如:《國家寶藏》了解國寶中美術作品的前世今生;VR技術使各種美術精品近在眼前;9億像素的《千里江山圖》中每一個打動人心的細節;敦煌壁畫里中變身動畫劇的飛天女神[7];藝術院校應組織各藝術專業學生通過課上講述課下觀察的形式,深入美術館、藝術歷史類博物館,近距離欣賞藝術真品。通過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資源讓學生親身實際的感受中國美術史的巨大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總之:把培育和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國藝術深厚土壤,汲取中國美術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好中國美術史、宣揚中華美育精神,通過提高思政意識,挖掘美育價值,加強線上線下資源利用等方式,促進中國美術史教育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2]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4]《中國美術史》編寫組.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5]《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
[6]吳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9-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