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林 邱文波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以新媒體技術和網絡等作為學習工具,將線下傳統授課和線上自主學習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與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調動了護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本院高職護生成長于信息化、多元化的網絡時代,善于接受新事物,樂于通過網絡獲取各種優質學習資源[1]。2020年下學期進行了兒科護理實訓教學改革,嘗試進行混合式教學,以期在提高兒科護理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護生的規范進行兒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和常用檢查配合的能力,為將來的兒科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選取2019級大二第一學期高職護理專業護生199名,其中女生175名,男生24名,年齡18~22歲,包括高中生源和中職“3+2”生源護生,學制三年。在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隨機分為觀察組(100人)和對照組(99人),兩組護生專業科目成績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兒科護理課程在大學第4學期開課,兩組護生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均相同,均為小班授課。教材均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兒科護理技術》,為同一教師授課。
1.對照組
采用常規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下的面對面講授。即教師通過理論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實訓課到實訓中心進行實訓項目講解、示教,接著護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每個項目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和實訓考核。
2.觀察組
(1)課前建立兒科護理微信公眾平臺賬號及微信群,教師提前把每次課的教學課件和視頻及常用技術操作視頻上傳到職教云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提前準備兒科護理智慧教室和仿真實訓室,根據需要開放實訓室,方便護生練習。將護生分成6~7人為1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進行教學視頻和教學資源學習,梳理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兒科護理技術操作(如新生兒撫觸、光療、新生兒沐浴法、嬰兒頭皮靜脈輸液等),并根據臨床案例完成設計情景腳本、角色扮演等任務,查閱資料完成課前測試。根據職教云和微信群反饋,教師統計護生預習情況,發現護生自學難點。并通過微信群進行交流與問題討論,教師對護生學習中各個環節存在的疑問給予解答。(2)課堂上主要由每組護生根據小組自主設計的病例情景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引導護生思考情景案例中出現的問題,各小組分組討論并推薦代表進行現場演示。教師針對課堂和微信中出現較多的問題進行講解與示范操作,幫助護生探究、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目標。通過職教云發布測試題,了解護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根據課堂掌握情況,布置作業。要求在課后在實訓中心反復進行操作練習,再用手機錄制小視頻并上傳至職教云,教師批閱。(3)考核:護生經過反復練習后通過職教云進行理論測試,操作方面進行線下綜合案例考核,評定護生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成績。
3.評價
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兩組護生進行2次理論知識的考核,2次兒科護理技能操作考核,4次考試的平均成績作為該護生的最終成績。通過對比兩組護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操作考核成績來判斷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對觀察組護生進行混合式教學效果調查。調查內容:(1)基本情況包括班級、性別、年齡等;(2)使用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性;(3)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共11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教師指導填寫,當場回收問卷。共發放問卷199份,回收199份,回收率為100%。
4.統計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護生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學習興趣、溝通交流、解決問題、人文關懷、健康宣教、技能掌握、團隊協作、理實融合等方面的滿意度,各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表1 2組觀察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
課程結束后對兩組護生進行理論及實踐考核。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護生實踐及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本課程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智慧職教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進行教學、討論,促進護生碎片化、小組學習,促進了專業知識的應用,激發護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了本課程教學質量和護生的臨床護理綜合能力。
表2顯示,觀察組的護生的理論、實踐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2]混合式教學有效延長了學習時間,滿足護生的個性化需求。根據自身情況計劃學習時間,不受課堂教學限制,即可提前觀看教學視頻,也可課后重復觀看,并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選擇學習時間和方式。表1顯示,觀察組的護生在教學評價各方面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教師應用網絡平臺、微信群隨時解答護生的疑問,能合理駕馭課堂、調控課堂氣氛、把握時間并順利有序地組織護生開展課堂討論[2]。護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以自主探究、建構理論知識、觀摩操作技能,進行模仿練習;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團隊密切合作完成臨床情景設置的相關護理任務,展示自己學習過的護理技能操作。提高了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技能操作熟練程度。
由表1可見,觀察組護生溝通交流、解決問題、人文關懷、健康宣教、技能掌握、團隊協作、理實融合均高于對照組。92%護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自身的溝通交流能力,小組學習增加了交流,帶動組員共同學習;情景模擬中的護患溝通,增強了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和宣教能力[3]。91%的護生認為混合式教學促進了現實融合,護生通過課前線上PPT和視頻學習、課堂上和課后的護理操作訓練,使護理理論知識理解透徹,操作技術更為熟練。85%的護生認為混合式教學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興趣倍增。在以護生為主體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主要是引導護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中,護生利用網絡、職教云、APP學習軟件等資源搜集信息、查詢資料,提升了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4-6]。
師生之間通過微信、QQ和職教云等網絡平臺進行交流,能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完成線上作業,教師可以課后碎片化批閱線上作業;課堂學習時可以進行理論與實踐知識相融合、快速掌握護理技能操作技巧,內化兒科護理相關知識,強化技能操作。通過在線資源導學、輔助教學,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課堂測評,教師實時掌握護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混合式教學可以提高護生滿意度,培養綜合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選擇適宜的網絡教學平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搭建了師生之間、護生之間深層次的交流模式,有助于快速達到學習目的。混合式教學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臨床護理的新技術、新業務,并能靈活應用、融會貫通;能正確引導護生、調動護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