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
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貴州遵義553000
結直腸腺瘤是一種起源于人體結直腸黏膜腺上皮的腫瘤病癥,包括結腸腺瘤與直腸腺瘤,為常見的腸道良性腫瘤[1]。在以往研究中,通常認為結直腸腺瘤對人體并無太大危害,可無需治療,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上對結直腸腺瘤研究逐漸深入,發現其與大腸癌發生關系密切,可能是一種癌前病變[2]。由此,臨床對結直腸腺瘤日趨重視,診治意義重大。目前,臨床多采用腸鏡下息肉切除方式治療該病癥,效果良好[3]。但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后會出現腺瘤復發狀況,影響患者的預后,甚至導致患者死亡,需引起重視[4]。該文方便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該院腫瘤科接收的結直腸腺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查探結直腸腺瘤患者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后疾病復發狀況,并分析復發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報道如下。
回顧性方便選取該院腫瘤科接收的結直腸腺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病例,其中男患者54例、女患者46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8.66±6.17)歲;腺瘤直徑4.32~21.11 mm,平均腺瘤直徑(12.22±4.33)mm;且腺瘤單發患者40例、腺瘤多發患者60例;腺瘤發生位置為:左半結腸41例、右半結腸40例、全結腸19例;腺瘤分型為:管狀腺瘤患者39例、絨毛狀腺瘤患者20例、管狀絨毛狀腺瘤患者41例。該研究下全部患者均在知情下簽署同意書,自愿加入該研究。研究已經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納入患者均于該院確診為結直腸腺瘤,符合診斷標準[5]。②納入患者均符合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指征[6];③納入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資料不全者。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手術指征患者;②存在溝通障礙、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患者;③中途死亡患者。
治療:該院對納入患者均行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使用儀器為OLYMPUSPSD-300高頻電凝電切、OLYMPUS-CV-7腸鏡,均為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提供,治療期間由該院收集患者詳細的個人信息,包括電話號碼、微信號、家庭住址、家庭成員及成員電話。
隨訪:術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復查的必要性,叮囑患者術后1年內間隔6個月復查1次,術后1年后每年復查1次,若在此期間患者察覺身體不適,也可隨時入院進行復查;同時,由護理人員每月進行1次電話訪問,每6個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了解患者日常作息、用藥史、飲食、是否存在代謝綜合征、家族史(多發性息肉病、結直腸癌等)、長期煙酒史等信息;共計統計患者治療后4年內數據,但中途患者確診復發,便終止后續隨訪。
分析患者的復發情況以及復發危險因素。
納入患者共計復發66例(66.00%),具體復發狀況如下:復發時間為2~4年的患者23例(34.85%)、復發時間為1~2年的患者32例(48.48%)、復發時間小于1年的患者11例(16.67%);復發腺瘤個數為1個的患者19例(28.79%)、復發腺瘤個數為2~4個的患者31例(46.97%)、復發腺瘤個數為5個及以上的患者16例(24.24%);復發腺瘤直徑<0.50 cm的患者5例(7.58%)、復發腺瘤直徑為0.50~1.00 cm的患者28例(42.42%)、復發腺瘤直徑為1.00~2.00 cm的患者23例(34.85%)、復發腺瘤直徑大于2.00 cm的患者10例(15.15%);復發位置為左半結腸的患者25例(37.88%)、復發位置為右半結腸的患者24例(36.36%)、復發位置為全結腸的患者17例(25.76%)。復發腺瘤病理分型為管狀腺瘤患者3例(4.55%)、復發腺瘤病理分型為管狀絨毛狀腺瘤患者37例(56.06%)、復發腺瘤病理分型為絨毛狀腺瘤患者26例(39.39%)。復發患者管狀腺瘤發生率低于初發患者、絨毛狀腺瘤發生率高于初發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初發患者與復發患者結直腸腺瘤病理分型發生率對比[n(%)]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家族史、高危腺瘤史、長期煙酒史、代謝綜合征等是導致腸鏡下息肉切除后結直腸腺瘤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患者病癥復發單因素分析[n(%)]
以復發結腸癌腺瘤患者作為因變量,可得年齡、長期煙酒史、家族史、高危腺瘤史、代謝綜合征、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為患者復發的相關因素,且藥物應用給予患者復發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患者病癥復發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我國臨床結直腸癌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逐漸成為我國居民身體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7]。而有研究提示,絕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是由結直腸腺瘤發展癌變所致,通過對結直腸腺瘤的診治,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8-9]。
目前,腸鏡下息肉切除術是臨床結直腸腺瘤治療方式首選,但術后患者復發率高[10]。該研究納入100例患者,4年內患者復發率高達66.00%,且復發患者管狀腺瘤發生率低于初發患者、絨毛狀腺瘤發生率高于初發患者(P<0.05);這說明復發患者疾病的危險程度也有所提升,需加以重視。
賈馥華等[11]學者對120例行結腸鏡下結直腸腺瘤切除術患者進行研究,記錄患者復發腺瘤數量、大小、位置等信息,分析相關因素,結果顯示,120例患者共計復發69例(61.6%),數量<3個占多,復發息肉直徑<1 cm占多,復發位置左半結腸占多,絨毛狀腺瘤發生占多(43/69),這與該研究結果大致相同,佐證了該研究的有效性。
此外,據該研究疾病復發危險因素分析顯示,影響患者復發率的因素眾多,如患者年齡、代謝綜合征、家族史等。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會逐漸衰退,機體對病癥的防護能力下降,這可能是年齡較高患者復發率高的原因[12]。而家族史則為遺傳因素,現階段醫學上對結直腸腺瘤的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在一些調查中可見明顯的遺傳因素存在[13-14]。代謝綜合征是一組包括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等病癥的臨床癥候群,章曉聰等[15]學者在其研究中證實了肥胖與結直腸腺瘤發生的相關性。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是膽道系統常見的疾病,在呂紅等[16]學者的研究中提示,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是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而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與代謝綜合征也存在聯系,當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發生后,便可逐漸影響機體的相關系統,提高結直腸腺瘤復發風險。此外,劉文靜等[17]學者還對幽門螺桿菌與結直腸腺瘤復發進行研究,幽門螺桿菌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在人體胃部生存的細菌,也是醫學上認可的致癌細菌,與胃癌、結腸癌等發生存在較大聯系[18-19]。
若想良好的預防結直腸腺瘤復發,需從這幾點因素方面入手: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含飲食、作息、抽煙等內容,對于結直腸腺瘤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患者來說,需禁忌煙酒,減少肉類的飲食(尤其是紅肉類食物),多多服用富有維生素、鈣、葉酸等食物,不過此類食物對結直腸腺瘤發生的積極作用在醫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還需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佐證[20-21]。同時,注重合理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鍛煉,增強機體的活力。②堅持用藥:在該研究中,藥物應用與患者病癥復發呈負相關,表明良好的用藥可有效預防病癥復發。但在一些研究中顯示[22-23],絕大多數的結直腸腺瘤患者在術后半年來尚可保持遵照醫囑用藥,超過半年后,一部分的患者會停止用藥,超過2年后,仍遵照醫囑繼續用藥的患者<10%[24-25]。③定期復檢:腺瘤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及早診斷,及早干預,可有效預防腺瘤的形成,故而患者需養成定期復檢的習慣。
但該文納入樣本數量較少,無法作為結直腸腺瘤患者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后復發的標準,且未對患者治療后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這可能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需后續納入更多樣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高結果準確性和實用性,為臨床腸鏡下息肉切除治療的結直腸腺瘤患者病癥復發預防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現階段結直腸腺瘤患者腸鏡下息肉切除后復發狀況較為普遍,復發危險因素較多,需加以重視,通過相應對策進行預防,減少復發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