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奎
廣東省人民醫院珠海醫院(珠海市金灣中心醫院)急診醫學部,廣東珠海519000
腦卒中是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疾病,該病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自理,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醒后卒中是指睡覺時不伴隨新發卒中癥狀,但覺醒后發現存在卒中癥狀的一類急性腦梗死,占新發卒中10%左右[2]。以往開展常規治療效果欠佳,因此,積極探索出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案意義重大。伴隨臨床對于腦卒中研究不斷深入,發現通過早期靜脈溶栓能提升患者的療效,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3]。但目前有關早期靜脈溶栓對醒后卒中的療效研究較少。為此,現對2019年1—12月該院收治的醒后卒中患者共72例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者早期靜脈溶栓的療效及對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采用整群抽樣法抽選該院收治的醒后卒中患者共72例為研究對象,男40例,女32例;年齡42~82歲,平均(62.48±9.85)歲;病程0.4~5.0 h,平均(3.12±0.98)h。納入標準:均經CT或者MRI檢查確診,醒后發現卒中離到達醫院完善有關檢查<6 h,和缺血性卒中診斷標準[4]相符;NIHSS評分在7~22分;凝血、血糖以及肝腎心等檢查均未觀察到顯著異常,無出血性疾病或者出血傾向;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有關書面說明;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開展顱腦CT檢查已產生低密度變化;舒張壓>100 mmHg或者收縮壓>180 mmHg同時較難控制;血小板計數<100×109/L;以往存在顱內出血史者;存在嚴重影響治療和預后的疾病者;存在出血傾向疾病史者;體溫>39°C昏迷患者。該研究得到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依據隨機數表法將7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均予以他汀類調脂藥物、清除氧自由基、防止消化系統應激性潰瘍和適當康復理療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治療,予以氯吡格雷(規格:25 mg×20片,國藥準字H20123115)口服,75 mg/次,1次/d?;蛘甙⑺酒チ帜c溶片(規格:50 mg×30片,國藥準字H45021385)口服,100 mg/次,1次/d。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出現。
觀察組于發病3 h內將100萬U注射用尿激酶(規格:10萬U×5支,國藥準字H12020492)加入到1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規格:250 mL:2.25 g,國藥準字H14020822)靜脈溶栓治療,確保在30 min內完成靜滴。完成溶栓治療后無癥狀惡化者24 h復查顱腦CT排除顱內出血,后開始應用氯吡格雷片或阿司匹林腸溶片開展抗血小板集聚治療,具體用藥方法和對照組相同,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出現。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24 h后癥狀明顯改善或者全部恢復,肌力從0級恢復至3級以上,同時1個月內恢復正常;有效:治療24 h后體征和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好轉,肌力從0級恢復至2級,1個月內能部分自理生活;無效:治療24 h后體征和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或者加重,1個月內無法自理生活??傆行?有效率+顯效率。
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分別在治療前與治療2周后選擇NIHSS[5]對兩組神經功能開展評估,內容涉及到意識水平、忽視癥、感覺、構音障礙、視野、凝視、面癱、肌力共濟失調、上肢運動以及下肢運動等11個維度,滿分為42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的受損程度越嚴重。
③預后效果:統計兩組腦出血、死亡及復發人數占比。
④不良反應:包含血尿、鼻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腦梗死等。統計兩組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占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2周后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15.30±2.72 15.14±2.80 0.246 0.806 8.52±3.16 12.05±4.32 3.957 0.001
觀察組腦出血、死亡及復發比例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預后效果對比[n(%)]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我國每年新發卒中患者約為200萬,其中67%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這些認知障礙的患者中又有1/3發展為癡呆[6]。醒后卒中即醒來發現存在神經功能損傷的一類缺血性卒中,該病發生率不斷升高,已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同時增加了家庭和社會負擔。因此,積極開展有效科學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于醒后卒中救治中,傳統醫療手段效果欠佳。目前,臨床認為醒后卒中的主要治療方案包含血管內介入及溶栓治療兩類,其中靜脈溶栓屬于一類療效明顯的治療手段,同時實施便捷,價格低廉,在臨床上有著較高運用率。但如何安全有效開展靜脈溶栓一直是臨床研究中的熱門話題[7-8]。林彬武等[9]對3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治療設為非溶栓組,一組予以尿激酶早期靜脈溶栓設為溶栓組,結果顯示,溶栓組總有效率是76.50%,比非溶栓組55.60%更高,治療后NIHSS評分為(4.10±1.50)分比非溶栓組(9.90±1.70)分更低。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56%,高于對照組58.33%,且治療后NIHSS評分為(8.52±3.16)分低于對照組(12.05±4.32)分,這和林彬武等研究中的結果相一致,同時觀察組腦出血、死亡及復發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靜脈溶栓對醒后卒中療效更佳,能改善患者的預后??紤]原因可能是注射用尿激酶于靜滴后能激活血液內纖維蛋白溶酶原,使其轉變成纖維蛋白溶酶,充分發揮出溶解血栓的作用,再通阻塞血管,使腦梗區域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改善患者的各項體征及癥狀。對醒后卒中患者開展早期靜脈溶栓理論基礎為缺血半暗帶神經元損害是可逆的。腦組織對于缺血和缺氧性損傷較為敏感,于發病早期,剛開始僅中心壞死區腦細胞出現死亡,壞死區附近缺血半暗帶依舊存活著較多的神經元,若能在該治療時間窗中恢復區域內血液灌注,則能逆轉缺血半暗帶腦細胞損傷,使患者幸存并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10]。較多研究證實,對急性卒中患者開展早期靜脈溶栓能獲得滿意效果[11-12]。為最大程度搶救醒后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帶中腦細胞,防止壞死區域更進一步擴大,當前提倡于起病4.5 h或者更早開展靜脈溶栓。值得注意的是,尿激酶是非選擇性的纖維蛋白溶解酶,有一定概率發生出血等不良反應。該次研究發現,兩組治療期間均發生出血,觀察組發生率是11.11%,高于對照組8.33%,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仍需要注意觀察組2例發生顱腦滲血。
綜上所述,予以醒后卒中患者早期靜脈溶栓療效確切,能降低其NIHSS評分,改善其預后,同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出現,有著較高安全性,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