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惠
棗礦集團棗莊醫院創傷骨二科,山東棗莊277101
髖部骨折主要包括粗隆間骨折、股骨頸骨折等,因老年人因年齡偏高、多合并骨質疏松等,髖部骨折風險較高[1]。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不斷發展,老年人人數不斷增加,因老年人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再加上心理狀態不理想,需長期臥床休養等,術后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壓力性潰瘍、泌尿系統感染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3]。研究顯示,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積極開展科學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手術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4]。為進一步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的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該文對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4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4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74例患者中,男49例,女25例;年齡60~84歲,平均(69.22±2.41)歲。觀察組74例患者中,男50例,女24例;年齡61~87歲,平均(68.94±2.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60歲;由低能量損傷引起的股骨轉子間骨折;行全麻下或硬膜外麻醉下微創髓內釘固定;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多發骨折者;行非髓內釘固定或保守治療者;合并臟器損傷者;入院前3個月內服用過精神系統藥物者;以往有消化系統或血液系統出血史者;長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較差者。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術后7 d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肌力訓練、肢體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為患者制定針對康復訓練方案,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定期進行隨訪,指導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觀察組術后行持續性護理。①制定護理方案:對患者的病情、手術流程、身體狀況等資料進行匯總,為患者制定持續性護理方案。②持續性護理。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通過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方法,預防肺部感染。囑患者將患肢伸直,于床上平放,通過靜力練習促進股四頭肌收縮,然后慢慢放松。重復動作,直至肌肉感到輕度酸疼。術后第2天:將床頭搖起,囑患者靠在床頭,通過內旋外轉法、坐位分合法開展康復鍛煉。術后第3天:以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器行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訓練。囑患者在床旁站立,進行腿部抬高鍛煉,并輔助雙拐或帶輪助步器做腳尖負重鍛煉。術后第4天:指導患者通過扶墻下蹲、半蹲起立等方式進行鍛煉,以增強下肢的負重力與肌力。③出院指導。根據患者髖部功能情況,制定出院護理方案,并向患者詳細講解,對患者的疑問耐心解答。囑患者如果訓練過程中出現不適,要立刻終止鍛煉。定期進行微信、電話隨訪,以及時掌握患者的恢復狀況,告知患者定期進行復查,對護理方案及時進行調整。結合老年患者的情緒特點、合并基礎疾病復雜等情況,耐性講解早期康復鍛煉的必要性,對依從性良好患者進行鼓勵,對依從性較差患者進行耐心勸解安慰。指導患者飲食保持高蛋白、易消化、營養豐富,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①以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價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5],該量表共包括疼痛、畸形、功能及活動度4個條目,滿分100分,以得分90以上為優,以得分80~89為良,以得分70~79為中,以得分70以下為差。②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價[6],該量表按照無痛到無法忍受記為0~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情況越嚴重。③以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7],該量表共包括軀體功能、健康程度、情緒角色及心理衛生4個條目,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④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8],問卷滿分100分,以得分85以上為十分滿意,得分60~85為比較滿意,得分不足60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情況比較[n(%)]
觀察組護理后3 d、5 d、7 d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護理后1 d 護理后3 d 護理后5 d 護理后7 d觀察組(n=74)對照組(n=74)t值P值2.60±0.27 2.66±0.31 1.256>0.05 1.82±0.19 2.11±0.20 9.043<0.05 1.44±0.08 1.84±0.15 20.240<0.05 1.02±0.13 1.62±0.20 21.637<0.05
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注:t、P表示兩組護理前組間比較,t1、P1表示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
組別時間軀體功能情緒角色心理衛生 健康程度觀察組(n=74)對照組(n=74)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t1值P1值51.44±3.67 79.02±4.05 51.05±3.82 67.31±3.41 0.633>0.05 19.026<0.05 57.05±3.26 78.39±4.15 57.18±3.39 68.51±3.75 0.238>0.05 15.195<0.05 61.79±4.80 79.31±5.15 62.26±4.53 70.61±4.89 0.613>0.05 10.538<0.05 54.05±4.36 79.66±5.39 53.49±4.24 68.54±4.11 0.792>0.05 14.113<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髖部骨折為臨床常見性骨折類型,近年來發病率逐年提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9]。因老年人機體功能下降、免疫力低、合并基礎疾病復雜,治療起來較為復雜,臥床時間較久,生活質量顯著下降[10]。手術是臨床上目前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常用方法,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或內固定等方法重建髖關節生物力學,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1-12]。但是老年患者容易態度消極,治療的依從性及信心不足,恢復較慢,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尿路感染、畸形愈合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不利于預后。因此,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應積極開展科學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13]。
持續性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具有全面性、針對性、安全性等優點,其效果得到廣大醫務工作與患者的一致認可,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4]。持續性護理干預是在對患者身體、病情及恢復狀況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全面性、科學性護理方案,以更好滿足患者需要;根據術后不同階段特點實施護理干預,使患者能夠理解持續性護理干預的必要性及優越性,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循序漸進地開展功能鍛煉,保證護理效果[15];出院指導可以確保患者出院后仍然能夠持續進行功能鍛煉,促進患者康復。結果顯示,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4.59%,符合崔明玲[16]報道的92%。且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08%(P<0.05),證明持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髖部功能的恢復。觀察組護理后3、5、7 d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持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73%(P<0.05),證明持續性護理干預因效果確切,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積極開展持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效果,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