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朱宇紅,蘇利娥
興寧市人民醫院門診部,廣東梅州514500
PICC主要是靜脈輸液的安全通路,是患者化療的常用方式。PICC門診是集導管維護、中心靜脈導管維護為一體的門診,可避免各類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保護患者的外周血管,提供可靠的輸液途經,從而減少外滲的可能,提高治療安全性,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PICC門診合理進行換藥,規范性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加導管的留置時間[1-3]。注意事項:換藥期間,應仔細耐心,如果一旦操作不當,可能會引發各種并發病出現,增加患者痛苦,從而影響護理效果。因此,在該研究中方便選擇該院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間收治的78例PICC門診換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患者實施PICC門診換藥常見并發癥以及相應的護理對策,以達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報道如下。
于該院收治的PICC門診換藥患者中方便抽取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52.31±8.36)歲,采用常規針對性護理對策前;治療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1.52±8.52)歲,采用針對性護理對策后。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該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排除標準:排除有嚴重意識障礙、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不同意該研究或無法配合該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嚴格遵循無菌規范進行操作,在輸注藥物前需采取適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沖管,仔細觀察外滲、回流情況。在需要進行多種藥物的輸注時,應該對藥物進行分類,分為藥性溫和以及刺激性藥物,并以此為先后順序進行輸注,以降低刺激性藥物的刺激作用,不同藥物進行輸注時,需保持25 min左右的間隔期,并且叮囑患者在輸注時避免手臂用力。
治療組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對策,具體方法如下。
①靜脈炎:靜脈炎是由于無力、化學以及感染因素對血管壁的刺激導致出現血管壁的炎癥反應,PICC所致靜脈炎由于選擇的血管靠近關節部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輸注藥物PH值過高或過低,高滲性液體,刺激性藥物、局部消毒不規范、沖封管方法不正確、導管型號與血管粗細不匹配等原因造成。預防靜脈炎的發生,選擇合適的血管與導管,可采用肝素鹽水完全浸泡導管,可提高抗凝以及潤滑作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做好護理宣教,按照導管的護理原則執行。
②導管堵塞:PICC所致導管堵塞的原因是由于輸注液體順序未注意藥物配伍禁忌,護理人員缺乏藥物知識,普通型PICC前端無透明延長管,多種藥物使用時無法判斷是否有藥物反應。防止導管堵塞的措施需正確掌握和使用沖封管的方式,使用多種藥物時一定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靜脈注射時先觀察有無反應。輸血、輸注脂肪乳等高粘性的藥物后及時使用生理鹽水以脈沖式沖管,后再接其他輸液。輸高營養液期間每隔8 h需使用生理鹽水沖脈式沖管一次,正確處理堵塞的導管。導管堵塞如不及時進行處理,輕者可導致拔管,重者可危機患者的生命,防止導管堵塞可選擇合適的導管及穿刺部位,選用的封管液的濃度不應與患者的凝血因素產生影響,注意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避免選擇經PICC輸注膠體物質,以免發生導管堵塞。
③導管脫位:導管脫位的原因可能為消毒劑未充分待干,就覆蓋無菌透明貼膜,降低了貼膜的黏度,導致貼膜固定不牢;貼膜內的紗布過大,導致導管和貼膜粘貼不良;帶管者出汗較多,潮濕不易固定導管,導致導管易隨身體活動而脫出;保留在患者體外導管部分過長,導致導管外暴露過多,增加導管脫出的危險;患者活動不慎,牽扯輸液管的同時也牽拉倒PICC,導致導管脫出等。對導管進行妥善固定,做好標記,發生異常時及時進行處理,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尤其是患有意識障礙、躁動以及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做好一定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以及家屬的防范意識以及管道自護能力。護理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流程,治療以及護理時動作緩慢輕柔,加強對于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其防止導管脫出移位的風險意識。
④導管相關感染: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是患者穿刺點周圍的皮膚受到污染,導管接頭部位受到污染,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原菌通過血流傳播至導管端口,與護理人員的操作有關,局部消毒不規范,需定期對護理人員開展相關的知識培訓,嚴格保持手部衛生,嚴格按照無菌環境進行操作。
⑤皮炎: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換藥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穿刺處的皮膚情況,對于愛出汗的患者,要增加換藥的頻率。并合理更換敷料,對于PICC皮炎患者使用生理鹽水清潔患者皮膚,減少對皮膚的刺激,經過消毒后可采用貼敷料的方式進行固定。保持患者的穿刺部位皮膚的清潔干燥,提醒患者不要用手搔抓皮膚。
⑥皮膚過敏:關于皮膚過敏的發生主要與敷料透氣性較差、汗液刺激等因素存著直接關系,表現為局部出現發紅、刺癢等癥狀。因此,為最大化限度避免皮膚出現過敏,首先需要用碘伏對穿刺點消毒,再用生理水擦拭周邊的皮膚,用3M敷料固定管道,每周換藥1~2次,最后還需叮囑患者注意飲食,少吃辛辣食物。
①兩組患者經過針對性護理對策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并分析。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用該院自制的問卷,方式為問卷調查,包括非常滿意(護理人員態度好,耐心且仔細,對自身身體的康復幫助大)、滿意(護理人員態度一般,對自身的康復有幫助)、不滿意(護理人員態度較差,護理效果不明顯),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為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不同的護理方式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1.03%顯著高于治療組7.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治療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PICC門診是進行皮下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維護的門診,它是一側肘窩內側進行皮下穿刺,將導管埋入中心大靜脈的一種處理措施,其目的是為了加快輸液量,對化療藥物引起的外周血管損傷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如果患者長期進行化療,比如乳腺癌、結腸癌的患者,需要埋置PICC管,因此需在PICC門診進行PICC導管的護理及沖管。PICC對于患者的治療有一定的特殊性,可充分發揮長期留置導管的特點,并且在治療期間,患者可帶管離院,不影響患者的正常日常活動。PICC換藥的目的是預防感染,延長導管在體內的留置時間,消毒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且動作輕柔,避免導管脫落。在PICC門診進行換藥時,合理進行換藥,規范性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加導管的留置時間[4-6],因此在該次研究中,為了提高導管的留置時間,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探究PICC門診換藥并發癥以及護理對策。
PICC維護經由專門培訓的靜脈治療護理人員標準化操作進行,在維護過程中最大化的無菌防護,并且做好患者的皮膚消毒,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PICC門診常見的并發癥有導管堵塞、導管脫落或斷裂等,導管沖洗不徹底是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7-9]。由于沖洗不徹底導致感染凝塊積聚,成為相關血流感染的來源,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進行導管維護,囑咐患者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出院期間若出現皮膚紅腫需及時返院糾正[10-11]。當輸液速度變慢、沖管時阻力變大,說明導管堵塞,則輸液壓力不得過高(壓力過高會損傷導管的三向瓣膜結構),盡量減少穿刺時靜脈損傷。合理的護理對策可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以及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增強患者對PICC門診的認知程度,使患者呈現良好的心理狀態[12-14]。PICC門診為患者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系統,從而逐漸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讓患者能盡快回歸到正常生活中。該次研究顯示,對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對策后,對照組發生靜脈炎有4例,導管堵塞1例,導管脫位2例,導管相關感染3例,皮炎6例;治療組發生靜脈炎、導管脫位及導管堵塞均為0例,導管相關感染1例,皮炎2例。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靜脈炎、導管堵塞、導管脫位、皮炎以及導管相關感染)發生率41.03%高于治療組7.69%,治療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94.87%顯著高于對照組79.49%(P<0.05)。在李冬麗[15]研究中,收治86例PICC門診換藥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對策前為對照組,采用針對性護理對策后為觀察組,對比兩組PICC門診換藥患者常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其中對照組患者中出現靜脈炎有4例,導管堵塞5例,導管脫落7例,導管相關感染3例,總計19例;觀察組患者中出現靜脈炎、導管堵塞以及導管脫位均為0例,出現1例導管脫落。其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09%,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說明PICC門診在換藥過程中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以及護理對策,可有效預防PICC門診換藥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治療組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針對患者在PICC門診治療中容易出現的靜脈炎、導管脫位或堵塞、皮炎以及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給予了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也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進行PICC門診換藥的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對策,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療效較為理想,且能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