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超,夏澤燕,毛進,劉慧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科,江蘇南京210009
急診創傷患者是急診科接診頻率較高的類型,往往需要采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救治。在手術治療后,需要臥床休養較長時間,方可確保傷口的良好愈合。但是對于急診創傷患者來說,術后長時間臥床,加之機體受到手術創傷的影響,導致其成為了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的易發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引起一系列后遺癥,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患者肺栓塞而導致死亡[1-2]。因此,對于急診創傷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配合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有重要的意義[3-4]。綜合護理是在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礎上,開展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全方位護理模式,最大程度上消除影響患者健康的不利因素,減少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對促進患者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5]。該科室為了提高急診創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水平,方便選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該院收治的114例急癥創傷患者為例,實施了綜合護理干預,收效甚佳,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急診創傷患者11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57)和對照組(n=57)。研究通過醫學倫理會批準。其中觀察組患者男∶女為33∶24;年齡范圍25~79歲,平均年齡(43.12±6.06)歲。對照組患者男∶女為31∶26;年齡范圍23~77歲,平均年齡(42.78±7.53)歲。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因急診創傷入院治療,并經臨床明確診斷為急診創傷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的患者。②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1.3.1 對照組 常規護理:①健康指導。由護理人員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危害性及其有效的預防措施,叮囑家屬要幫助患者進行術后早期鍛煉。②肢體練習。護士協助患者完成足踝部功能鍛煉,指導其練習踝關節的伸屈和內外翻轉活動,15次/min,重復練習15次。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練習,20次/min,重復練習20次。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實施術后首次翻身,之后每2 h進行1次。以上活動每天至少2~3次。③病情觀察。密切關注患者的下肢皮膚色澤、溫度等指標,高度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3.2 觀察組 綜合護理:①飲食護理。告知患者要嚴格控制每日飲食中脂肪、鹽類、糖類物質的攝入,飲食宜以低脂肪、低糖、低鹽類食物為主,且要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幫助患者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狀態。②用藥護理。基于wells評分的深靜脈血栓形風險因素評分來評估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總分<2分為不太可能發生DVT,總分≥3分為很有可能發生DYT。對于低危風險患者,無需特別措施,鼓勵患者盡早活動;對于高危患者需密切監測下肢的皮膚顏色、溫度,一旦發現患者患肢皮膚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皮膚蒼白、足背動脈不可觸及等癥狀,要謹慎考慮是否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給予患者抗血栓梯度壓力帶或充氣壓力泵輔助治療等手段,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7-8]。對患者進行注射治療時,盡量選擇皮下注射的方式,同時遵醫囑給予患者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以及口服抗凝劑等方式進行抗凝。在進行皮下注射時,要選擇下腹部兩側,且注意注射不宜過深,注射完畢后不可對注射部位進行揉搓,避免引起出血、血腫情況。③保護血管內膜。人體靜脈內壁的內皮細胞表面存在有大量肝素,能夠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從而發揮抗凝作用。因此,護士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操作的過程中,禁止在在下肢進行有創操作,靜脈輸液時選擇較細的針頭,且盡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在同一部位進行多次的反復穿刺,盡量縮短止血帶綁扎時間,以此來保護血管內膜,避免其遭到破壞,使其自身的抗凝作用受損。⑤運動指導:術后1~2 h內幫助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踝泵運動)和內外旋鍛煉,可每隔2 h練習1次。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使膝關節伸展與床面貼合,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之后可進行抬臀活動,用上肢肘關節和下肢健側足部作為身體支撐點,略微使臀部抬高進行活動。在鍛煉膝關節做屈膝和伸膝運動時,要在患者膝關節下方放置軟枕,使膝關節稍微彎曲繃緊股四頭肌,然后把足跟向上抬起,堅持5 s后放下,可在早中晚3個時間段進行鍛煉。指導患者練習直腿抬高的功能訓練,讓患者腳背用力向上勾的動作,再用力將腿繃直,然后將整條腿向上抬起,保持5~10 s放下,每次做20個為一組,每日練習3~5組為宜。對于截癱患者則給予肢體被動運動[6-7]。⑥心理護理。患者因受到創傷的影響導致其入院后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情緒,容易出現激動,甚至是抵觸治療的情況。因此,護士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要安撫患者的情緒,并告知其入院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獲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其次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向其介紹疾病的治療方法、目的和意義,臨床診斷及預后效果等。最后在進行每一項臨床護理操作和治療時,都要做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工作,使患者能夠積極地面對臨床治療,提高其配合度[8]。
①凝血水平:分別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檢測患者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和D-二聚體水平,據此評估患者的凝血狀態;②生存質量評分:主要分為生理、心理、環境、社會功能4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100分,生存質量和得分呈正比;③護理滿意度:應用該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表,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3個選項,計算護理滿意度;④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下肢深靜脈血栓人數統計,計算發生率。診斷標準:超聲檢測深靜脈異常擴張、探頭壓迫后不能完全變癟、深靜脈血流信號消失。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PT、APTT、D-二聚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凝血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值P值PT(s)干預前 干預后APTT(s)干預前 干預后10.32±1.62 10.37±1.63 0.164>0.05 16.14±1.24 14.48±1.25 7.117<0.05 18.09±1.11 18.05±1.19 0.185>0.05 34.37±1.19 30.36±1.13 18.448<0.05 D-二聚體(mg/L)干預前 干預后1.23±0.33 1.24±0.35 0.156>0.05 0.22±0.02 0.44±0.05 30.843<0.05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98.25%高于對照組的71.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生存質量各項評分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生理心理環境 社會功能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值P值86.17±1.98 74.39±2.11 30.736<0.05 89.04±2.15 75.02±2.43 32.623<0.05 79.18±2.64 64.33±1.84 34.840<0.05 83.69±3.04 73.11±3.57 17.035<0.05
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例、15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觀察組發生率3.51%(2/57)顯著低于對照組26.32%(15/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83,P<0.05)。
急診創傷手術后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是由于靜脈血在下肢深靜脈內出現凝集后形成血栓,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阻滯不暢。
患者一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則會表現出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嚴重時會引起患者下肢功能障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情比較復雜,變化較大,血栓存在較大的脫落風險,一旦血栓脫落隨血液循環進入肺部,極易引發肺栓塞,而肺栓塞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致死因素[9-10]。由此可見,對于急診創傷患者,在其手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手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1-12]。
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臨床廣泛認可的護理模式,在臨床中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采取程序化、系統化、全方位的護理措施,將責任制護理和小組護理的優勢有效結合。用專業的護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從而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效果[13-14]。該次研究中,通過對急診創傷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并將其與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凝血指標、生存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觀察組98.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93%,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觀察組3.51%顯著低于對照組26.32%(P<0.05)。分析原因:在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圍繞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采取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保護血管內膜、運動指導、心理護理等多種護理措施,對患者開展了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從生理方面和精神方面雙管齊下,最大程度上消除來自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會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采取了多種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抗凝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術后的血液狀態得到有效的改善,達到從根本上預防其發生的目的。在楊志麗[15]的研究中,結果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分別為95.0%、5.0%優于對照組的77.5%、25.0%(P<0.05);且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結果也充分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急診創傷患者術后凝血指標,使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有效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表現出了極大的應用優勢[16]。
綜上所述,對急診創傷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狀態,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