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菏澤市傳染病醫院結核內科,山東菏澤274000
肺結核是通過呼吸系統傳播的傳染性疾病,而耐多藥肺結核是指結核分枝桿菌對于利福平、異煙肼等常見抗結核藥品耐藥[1]。目前,合理的藥物方案是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的關鍵,然而此類患者的病程較長,加之心理壓力大,易導致依從性過差,繼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2]。因此,探尋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案提高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障其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十分必要。完全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該模式的服務內容更為細致、全面與規范,以期保障患者的就醫質量。2017年2月—2020年1月該院對44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應用了完全護理措施,臨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88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 ization,WHO)《耐多藥肺結核規劃管理指南》中的標準確診,且經微生物培養、痰涂片鏡檢、菌種分離與藥物敏感試驗證實;該次研究內容已向患者進行充分的告知;醫院倫理委員會對于研究方案予以批準。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哺乳期與妊娠期女性;認知障礙、意識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88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35~85歲,平均(53.6±5.2)歲;肺結核病程2~8年,平均(4.2±1.2)年。研究組44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35~84歲,平均(53.5±5.0)歲;肺結核病程2~8年,平均(4.3±1.0)年。兩組在性別、年齡、肺結核病程構成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根據《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中的內容,遵醫囑應用抗結核藥物方案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與不良反應;采用集體宣教方式向患者講解疾病與治療的相關知識;嚴格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制度。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完全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由于耐多藥肺結核病程長,治療起來十分棘手,多數患者存在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鑒于此,鼓勵患者表達自身的情緒,之后通過耐心的溝通進行安撫與引導,使其以積極的態度正視疾病,消除不良情緒,提高對于治療的信心。②消毒隔離管理。耐多藥肺結核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加強病房的消毒與患者的隔離工作,定期采取紫外線照射消毒。集中處理患者使用后的廢紙等物品,與患者密切接觸的人員也給予全面的消毒,以免發生集體傳染問題。③安全藥物管理。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的講解藥物服用方法,重點強調遵醫囑用藥對于疾病的重要性,以及自行調整用藥劑量、頻次與擅自停藥的危害。同時,對于特殊的藥物給予細致的講解,并提醒患者密切觀察自身的不良反應,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針對記憶力差、瑣事多的患者,可囑其通過設置鬧鐘、標注日歷等方式保障按時、按量用藥。④個體化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家庭情況、病情狀況等,護理人員以一對一宣教的模式向其進行健康宣教,重點說明耐多藥肺結核的嚴重性、治療方法、傳播途徑等,使其樹立起正確的疾病認知觀,以便積極配合相關治療。⑤飲食護理。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聯合營養師為其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以高纖維素、高蛋白質的食物為主,禁止攝入刺激與辛辣的食物,以少食多餐為原則。⑥病情監管。每周監測1次肝腎功能、體質量與痰涂片,每個月進行1次X線片檢查與痰培養,以便及時了解病情進展,調整治療方案。⑦院外隨訪管理。患者出院后每兩周采用電話隨訪1次,隨訪中了解患者的健康情況、用藥情況、剩余藥量等信息,并給予針對性的身心指導,鞏固與強化康復方案。同時,通過微信平臺開放公眾號,每日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向患者進行疾病小知識推送,使其隨時掌握健康知識,提高自我管理意識。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病灶吸收率與痰菌轉陰率(兩次結果均呈陰性)。CT影像下病灶面積減少≥50%為基本吸收;病灶面積減少10%~49%為部分吸收;病灶面積<10%為未吸收。總病灶吸收率=(基本吸收例數+部分吸收例數)/總例數×100.00%。②通過自擬問卷調查表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對于治療的依從性。問卷共有50題,每題2分,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依從性越佳。該問卷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90~0.92;重測信度組內相關系數(ICC)為0.78~0.89。效度:該量表適合患者理解和填寫,代表性好,專家評定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84。③根據健康調查量表36(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精力、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等8個維度,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6個月后病灶吸收率與痰菌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6個月后病灶吸收率與痰菌轉陰率對比[n(%)]
干預前,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對于治療的依從性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對于治療的依從性對比[(±s),分]
組別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73.5±4.6 74.9±5.0 1.367 0.175 92.8±3.5 82.0±4.0 13.478<0.001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78.6±5.6 78.2±6.0 0.323 0.747 92.3±4.8 84.6±5.3 7.143<0.001
耐多藥肺結核是肺結核疾病中的特殊類型,具有用藥多、治療難度大、治療周期長等特點[3]。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WHO/IUATLD)統計顯示,10.2%的新發結核病患者至少對一種抗結核藥物耐藥,18.4%的復發性肺結核患者至少對一種抗結核藥物耐藥[4]。我國是全球耐多藥肺結核的高負擔國家,現有12萬病例,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此群體仍呈擴增趨勢[5]。目前,耐多藥肺結核主要采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然而此類患者身心均面臨著巨大的創傷,加之病程長、藥物種類繁雜,致使用藥依從性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6-7]。因此,探尋一種可靠的護理方案提高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障其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十分必要[8]。
傳統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的護理工作主要集中于遵醫囑落實治療方案,以及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缺少對其身心的全面指導與管理[9-10]。完全護理模式則對常規護理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規范與完善,使護理工作發揮出延續性、階段性、多樣性等特點[11-12]。其中心理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13];消毒隔離管理進一步加強了消毒與隔離防護措施,避免集體感染;安全藥物管理重點向患者強調了合理用藥的必要性,以便提高用藥質量[14];個體化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給予強化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遵醫行為[15];飲食護理可以為機體提供有利的營養支持;病情監管能夠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動態,調整治療方案[16];院外隨訪使護理工作具有持續性,通過跟蹤指導保障了患者的身心康復效果。黃嘉等[17}對53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應用了完全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該組痰菌轉陰率92.45%、肺部病灶吸收率96.23%高于常規護理組67.92%、77.36%。該文結果顯示,研究組6個月后病灶吸收率90.91%與痰菌轉陰率84.09%均高于對照組70.45%、63.64%(P<0.05)。干預后,研究組治療依從性評分(92.8±3.5)分高于對照組(82.0±4.0)分(P<0.001)。可見,完全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促使病灶吸收與痰菌轉陰。王淑文[18]將96例耐多藥肺結核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完全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SF-36評分(92.12±5.88)分高于對照組(84.54±6.76)分。該文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F-36評分(92.3±4.8)分高于對照組(84.6±5.3)分(P<0.01)。結果說明,完全護理措施通過細致且全面的護理措施,不僅保障了治療效果,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完全護理措施在耐多藥肺結核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