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
(江西省建筑工程學校,江西南昌 330038)
通過細致研究發現,景區和傳統村落本質上存在耦合關系,兩者的分布需要保證適應性,只有這樣,才能規避資源浪費。基于此,本文將以文化空間為線索,綜合分析協調分布問題(景區和傳統村落),梳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規劃互適重點問題有:景源和傳統建筑關系、景區科學規劃以及建設項目統籌關系等。
在新時期,為了保護傳統資源,規劃互適成為基本準則,屬于景區和傳統村落協調的保障性措施,不容忽視。互適就是相互適應,針對互適問題,相關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侯學良等重點分析了項目沖突事件中潛藏的互適性,為互適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風景名勝區屬于國家重點保護區,和中國傳統村落一樣,均需規范編制,并制定相應的規劃。在實際工作中,作為風景名勝區來說,需完成總體規劃編制,而傳統村落也要有針對性的保護發展規劃。在現實工作中,由于地理范圍的重疊,需要實施不同程度的規劃審批和實施,借此確保規劃協同、無縫對接。在具體的規劃中,需要精心完成規劃設計,結合具體情況,保留傳統村落文化空間,在此基礎上,提升景區和村落的互適性。
在現實工作中,通過指標整合,搭建科學指標體系,同時兼顧指標和權重因子,在此基礎上,開展以文化空間為指引方向的多種資源保護規劃,其中保護的資源包括自然、人文資源等。在科學手段輔助下,完成居民點以及基礎設施規劃,全力做好互適性規劃,解決現實存在的矛盾[1]。根據相關文件內容,并利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在具體工作中確定互適性影響因子(名勝區與傳統村落),以此作為前提,構建出評價體系表(互適性影響因子的),并邀請權威人士,共同確認體系表,最終得出影響因子內容,分別為建設項目、景觀與生態保護規劃等。
在指標體系搭建完成后,通常情況下要進行指標體系權重確定。在此階段,需要運用層次分析法,也就是AHP 法,確保每一層級影響因子在矩陣問卷調查表中,在此項措施基礎上,完成影響因子打分(同一層次中的),通過AHP 軟件,細致劃分出影響因子權重,最終的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項目層影響因子權重
一般來說,傳統村落與風景區從規劃性質來看,屬于國家級規劃項目,兩者的地位與等級相同,站在時間上考慮,傳統村落規劃從設立到項目規劃會比較早,并且會對風景區規劃造成影響。空間上,風景名勝區范圍更廣一些,包含傳統村落,且傳統村落保護會受到景區的制約。站在文化影響角度分析,傳統村落多數可以作為風景區文化核心,因為地位突出,所以影響著景區風貌建設,文化是景區內生動力,同時也是吸引游客的要素[2]。二者規劃項目互適,需要科學統籌,站在專業角度,使其互適從根源開始。例如:現行可靠互適手段可以從項目保護和發展等層面入手。
傳統村落用地,屬于規劃保護用地,其范圍必須要按照文物保護單位出臺的標準執行。保護范圍除了核心保護區外,還會涉及建設控制地帶及重要的環境協調區。與此同時,風景區控規用地范圍,除了景區分布的景源外,還要劃分景源保護協調區,這些區域明確之后,需要嚴明規定,在區內劃定禁止建設等范圍,同時對規劃區的建設條件進行確認。風景區控規劃定范圍,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結合村落輻射范圍,在此基礎上,參考傳統村落范圍線,原則上二者劃定的內容需重合,這樣做可以為后續無縫對接和多部門管理提供便利,提倡“一條線”管理原則。風景區功能分區至關重要,在執行期間,需要參照傳統村落功能區,注重傳統村落功能保護,提高傳統村落價值,科學規劃用地。
在現實工作中,風景區游賞組織需要作為重點參考內容,其與傳統村落相關部分要重點把控。現實工作中,應根據傳統村落(作為核心景區的村落)游客最大承載量,進行細致、具體規劃。在工作中,為了減輕游客過量壓力,需要輔助有效管理措施,例如:限制游客進入量等。除了這一措施外,還可以結合現實,對周邊居民點持續完善,進行特色規劃,并在完善和規劃后,引導游客進入,通過增加游賞路線方式,避免游客過度集中,從而造成資源破壞。實踐表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游客可選擇性更多,提高了滿意度,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但需要強調的是傳統村落需明確定位,不可以搖擺不定,還要增強服務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杜絕招攬游客現象(到其他居民點)以免橫生亂象。在實際規劃工作中,需要計算游客類型對應的停留時間,分析游客游賞路線,在此基礎上,制定保護措施。例如:禁止大巴進入景區,這種做可以減少景點瞬時游客量,避免游客過度集中,并在景區各景點設置通行更方便的電瓶小巴站點,向游客積極宣傳自行車游線方式,爭取更多游客疏散時間。除此之外,傳統村落需明確自身特色,嚴格按照展示路線完成游客游覽組織,減少游客停留時間,為傳統村落可持續提供保障。
除了上述內容外,還要重視基礎設施規劃互適。景區中傳統村落至關重要,需要注重其設施匹配,與此同時,居民點基礎設施也要跟上,規劃中應綜合防災規劃,將影響因子考慮到位,只有這樣,規劃互適效果才會理想。基礎設施的規劃需要掌握好重點,定點選線是核心內容,在規劃期間,要以綜合防災規劃為核心原則,避免規劃受到影響。在實際工作中,居民點基礎設施規劃,需要學習和借鑒傳統村落經驗,掌握科學規劃方法。在現實工作中,根據居民點需求,完成游賞價值評估,計算游客最大承載量,以文化空間為線索,得出設施規劃所需的量。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水電、供暖等,現實中,這些設施可根據居民點情況做出針對性規劃,確保設施使用期限,原則上設施壽命要超出規劃期3~5 年,在此基礎上,保障后期銜接發展。此外,照明、通信、環衛等,均要滿足需求,根據旅游和常住人口,完成所需量的測算,盡量減少照明污染,使用優質能源,減輕環境壓力。游客觀賞要盡可能避免動物休憩空間,以防動物休憩地被破壞。
以景區排水工程為例,規劃景區內排水,需要結合當地實際,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放,除了集中生活污水外,還要設置雨水集中處理點,這些處理點的設置要靠近生活區,方能排入農田和河流。在現實工作中,污水管道布置應合理,充分考慮坡度狀況,在此前提下按規劃完成道路敷設。為強化污水處理效果,污水管道根據地形科學排布,同時歸入污水處理系統,提高污水排放效率,如圖1 所示。

在實際工作中可知,傳統村落服務設施需要保證滿足需求,因此規劃也要以此作為突破口。過去的工作中,外來人口的需求基本不在考量范圍,現階段,為了實現服務設施規劃互適,傳統村落服務設施(景區中的)除了滿足村民外,還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全方位考量游客需求,適當增加服務設施。但增加設施的工作中,仍要尊重原始村落面貌,不能打破維持已久的平衡。傳統村落應從實際出發,杜絕增加大型以及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服務設施,此類設施包括住宿、餐飲及娛樂等,借助這樣的方式,限制游客過分集中[3]。現實表明,一旦在傳統村落中,增加了此類服務設施,人流將大量聚集,導致村子失去秩序,從而衍生出各類問題。問題一旦嚴重,無法控制,將會讓內生系統遭遇破壞,從而讓外在承載力下降,弱化傳統村落保護效果,對村落結構造成威脅。基于此,在現實工作中,可將聚集人流多的區域,科學安放在指定位置,確保公共服務設施質量達標,保障傳統村落順利轉型的基礎上,為游客提供較好服務。
本文是以發展規劃互適實踐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互適發展根本目標以及科學途徑,從而為傳統村落資源保護提供參考。景區和傳統村落規劃互適,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例如:服務設施規劃互適、基礎設施規劃互適等,在具體工作中,需要科學分析現有因素,重新梳理互適指標體系,為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