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劉 芳 ,趙天霞
(1.遵義市規劃技術服務中心,貴州遵義 563000;2.遵義市紅花崗區自然資源局,貴州遵義 563000;3.遵義市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貴州遵義 563000)
當前,城市人口過度集聚,城市開發強度過高,是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1]。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加強舊城更新探索,疏解舊城人口,對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老城區存在的問題,增量必須嚴格控制,有序消化存量,充分利用低效空間,及時解決不合理功能。
數據收集的調查分析與綜合評價。
遵義市老城區人口與功能疏解研究范圍為:老城區10 個街道辦事處。規劃面積23.14km2,其中城市建設用地17.19km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遵義市舊城區范圍內現狀戶籍總人口為48.66 萬人(2015 年37.71 萬人),舊城區人口數量呈增加趨勢。學齡兒童、就業人員和老年人分別占18.37%、63.63%和18%。對教育娛樂資源的需求巨大。老年人也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人口約8.76 萬,但疏解老年人的難度很大。就業總人數約30.96 萬人,是中心城區戶籍人口的主體[2]。勞動力對住房、就業、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與就業供給密切相關。城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可以調整勞動力對城市資源的需求[3]。因此,老城區就業人口可作為舊城區人口向外疏解的主要對象,如圖1 所示。

圖1 老城區人口現狀分析
舊城區現狀人均居住用地16.21m2/人,現狀居住用地人口密度為61700 人/km2。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居住用地在老城區的比重遠遠超過國家標準,但人均居住面積卻非常不足,居住用地不能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大幅增加[4]。
由于老城路網密度低,舊城區主干道功能混雜,缺乏東西向交通道路。主干道的交通誘導功能較弱,生活性道路與交通性道路無明顯區分,主干道交叉口較多,主干道交通流橫向干擾嚴重,主干道快慢車道間無隔離設施,機械與非機械混行影響交通流;次干線兩側輔助設施用地狹窄(如延安路、珍珠路、合眾路等),造成人車干擾,行車效率低,行人安全不足[5]。
2.3.1 公共停車設施供給分析與評價
老城區公共停車設施總量少,而近幾年機動車發展速度迅猛,不能滿足老城區停車需求。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明顯,由此引發停車亂象、違法停車等問題,也影響了城市的動態交通,它降低了城市交通效率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
2.3.2 公共交通設施分析評價
老城區積累了大量的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但道路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設施供給總量偏低,與供需形成鮮明對比[6]。老城區公共交通需求巨大,但公共交通供給和設施落后,導致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低下,城市公共交通條件惡化,城市交通等社會經濟問題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人口密度高是造成老城區環境質量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交通條件差、生活品質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城市既要保證適宜的強度,又要避免舊城區夜間出現“空城”現象[7]。老城區是發展商務、金融、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好地方。區內的第二產業應通過改、并、遷等方式疏解,其空間用于發展現代服務業。
2.4.1 教育設施現狀分析與評價
老城區人口在持續增長,總人口48.66 萬人,人口密度超6萬人/km2。老城區的小學、初中學位供給壓力大,因此,要限制老城區以外學生不可預見的擇校和老城區人口逐漸疏解的必要性,合理引導老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區轉移,從而引導人口向新區疏解。
2.4.2 文化娛樂設施現狀分析與評價
老城區文化娛樂設施人均0.23m2,極大地低于(0.8~1.0m2/人)國家標準。舊城區現狀的文化娛樂設施較少,而且沒有可發展的空間,造成了舊城區居民缺乏休閑娛樂的場地,人居環境較差。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必要的公共文化娛樂設施,缺少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機會,電視成為許多居民唯一的休閑娛樂工具。為了豐富居民的文化娛樂,舊城區的人口向外疏解刻不容緩。
2.4.3 醫療衛生設施現狀分析與評價
舊城區現有醫療設施根據千人指標計算,用地缺口約150畝;雖然老城區醫療床位數超出3056 床,但五家三甲級醫院的輻射范圍不局限于城區,甚至服務全省。適當地將高標準、高質量的優質醫院遷往新區,將能更好地緩解舊城區的人口及交通等壓力;完善醫療體系,使醫院實現用地指標、床位指標、醫療設施設備和服務水平等達標,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2.4.4 體育設施現狀分析與評價
老城區的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僅設在匯川體育中心,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體育鍛煉需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健身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嚴重阻礙體育事業的發展和無法滿足人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由于舊城區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持續增長,導致交通擁堵,教育機構超負荷運轉,醫院人滿為患,菜市場擁擠不堪,生活環境品質下降等問題在舊城區越顯突出。有序降低舊城區人口密度,有機疏解舊城區非必要的功能用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手段之一。
嚴格控制老城人口規模,進一步疏解老城人口,力爭5 年內疏解20 萬人,控制老城人口在28 萬以內,使舊城區成為功能合理、居住適宜、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交通順暢的理想居住空間。
鼓勵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遷入新區,限制行政機關、醫院、養老機構、教育科研機構在老城區擴容,建議疏解或者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9]。
在空間布局上為舊城區減負。疏解非必要功能,降低建筑密度和強度。建立人口輸入輸出利益補償機制。明確補償標準,以此解決人口輸入輸出區之間的利益博弈。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人口拆遷,通過減少市中心的住房供給,減少市中心的人口,通過功能異化促進人口疏解[10]。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剝離傳統功能、推進產業轉型、保護歷史文化、優化功能布局為重點,完善配套服務,制定新舊城捆綁開發建設的配套政策,發展新城實體經濟[11]。
利用老城區棚戶區和危房改造的機遇,有序推進老城區人口疏解,完善新城功能[12]。
總之,遵義老城的人口疏離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在歷史文化名城功能更新的基礎上逐步完成。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新城區吸引力。需要政府合理引導、科學規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改善老城區的居住環境,充分發揮老城區的主體功能,特別是紀念系統功能和旅游功能,遵義將越來越完善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