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江山
(五礦二十三冶建設集團礦業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長沙 410000)
經濟推動了企業事業規模持續性發展,隨著項目增加,帶給施工企業更多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壓力。規模化發展背景下,缺乏科學的管理模式,難以保證工程管理質量,與當前形勢發展相違背。工程施工過程中,許多礦山工程管理呈粗放式,難以保障施工安全性。建立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更有助于工程施工風險降低,保障工程施工順利開展。
標準化管理的目的在于能夠在活動范圍內,對活動行為和結果進行把控。項目標準化則是將管理相對有成效的經驗或方法,應用在工程項目活動中。通過制定模塊化的管理模式,從粗放式管理逐漸延伸到更完整、標準的管理流程。通過標準化管理使復雜問題程序化,根據不同的問題制定固定的管理制度。配備統一標準,保證現場管理人員能夠最大程度進行管控,實現動態管理,提高管理質量,避免施工中常見的通病和風險,通過建立科學的崗位制度,對員工進行統一績效考量。
目前礦山施工企業盡管積極地推行標準化管理,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還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標準化管理無法發揮效果。主要表現在組織結構模式不合理,項目組織結構對于工程有重要作用,能夠反映出組織結構中各個要素構成關系等,也是日常執行任務,保證標準化工作得以完善的基礎。現代化企業管理采用的組織結構模式過于單一,使管理部門根據職能下達指令時,造成各部門存在矛盾指令源,影響部門員工作業。國內多數的礦山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對于傳統組織結構有依賴性,也導致工作中交叉作業現象,以及工作指令矛盾出現,影響了項目管理標準化目標實現。
此外,項目部門未能按照標準化文化進行作業,導致企業搬抄其他項目文件,導致己方工程項目文件缺乏針對性。還有部分項目部門盡管制定了屬于自己的標準化文件,但是內容過于潦草,不符合實際難以為實際生產提供指導。項目制定文件對于工程項目有實際意義,但是執行過程中,人員未能按照文件執行工作,缺乏標準化制度,導致執行過程管理缺乏權威性。或是項目管理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化文件管理和實踐,但是缺乏動態監管系統,依舊導致體系與實際管理脫節,影響工程順利開展。
根據圖1 所示,能夠看出以往企業項目組織結構。基于傳統組織結構下,經理層負擔看似較小,但是缺點暴露的相當明顯。指令路線相對負責,導致作業分隊受到不同部門領導的支配。任意一個分隊人員,都會受到5 個職能組的調動指令。當不同的職能組同時對某一分隊發出指令,將會造成指令矛盾,影響工作開展。進而導致生產管理混亂,導致職能組之間出現推諉搶功勞現象。

圖1 某企業工程項目傳統組織結構
基于傳統組織結構帶來的影響,為了改進不良現象,并發揮各自組別人員的能力。更換為直線或矩形的組織結構,參考圖2某企業的項目組織結構。可以發現該企業經理層管理人員,能夠根據直線對應的工作職責行使指揮權,并對工作負責。其他職能部門可以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但是無法直接對人員發號施令,更多是提供業務指導。基于直線組織結構,有效避免部門職能混亂,能夠更集中地對具體部門人員下達命令,充分將部門管理優勢發揮出來。但是該結構并不是百分百完善,由于職能對應明確,對于總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經理層保證管理監督等工作兼顧的同時,做好各環節的溝通工作,缺乏有效溝通會導致運行效率受到影響。

圖2 直線工程項目組織結構
3.2.1 安全類
對于礦山作業而言,安全始終是第一要素。為了全面保障作業安全性,應制定完善的管理辦法與管理考核條例等。從一線作業人員到后勤管理人員,將全員納入安全管理范圍內,保證全員參與,形成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針對作業涉及的爆破等特殊作業,要事先做好勘查工作,確保工作無死角,做到各環節嚴絲合縫。并基于安全檢查管理制度,對實際作業人員構成、作業質量等進行科學且合理的考察。定期召開安全例會,要求全體人員參加。并做好工程廢料處理和集中管理等工作,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1]。
3.2.2 技術質量類
技術質量由項目部中的技術組負責,負責內容包含整體施工技術以及質量管控。在構建技術質量體系過程中,應明確好各環節人員的工作職責,確保有效落實崗位責任制,避免人員在事故發生后相互推諉。基于項目部負責不同的工程項目,需要的技術并不相同,應建立差異性的技術質量制度。
企業可以根據礦山開采工程,制定完整的作業計劃。根據涉及的主要作業內容,制定具體期限,做好編制與交底工作。針對計劃管理,在制定度體現出編制依據,并標注執行率考核標準;針對于施工組織作業,明確工作負責范圍以及負責人,審批流程等細節內容,保證工作準確性。礦山掘進工作,需要及大量的測量放線工作,并且放線質量關乎到后期巷道走向。需要科學制定制度,保證工作得到合理管控。對于放線工作制定考核標準,避免出現偏差較大的情況;此外,貫通測量作為施工重點,應設置條款管理,保證作業的安全性;最重要的一點是質量管理,質量管理與技術關聯不大,但是實際難以控制[2]。尤其在面對工作量較大的情況下,工作人員長時間作業會產生疲勞感。因此質量管理需要科學利用考核標準,將質量管理制度涵蓋全部工作,保證各項工作都能按照具體工作質量標準執行任務,避免作業出現較大的偏差。同時,項目部門還應該針對施工作業地區建立更適宜的工法,保證爆破、鋪軌架線等工作得到合理設置,能夠依據工作經驗,對不同地區的作業模式進行科學調整,提高管理的標準化水平。
通過多方面管控,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后,并不意味著后續就可以高枕無憂。而是應該將標準化體系,始終作為作業標準,形成長遠的管理目標。并在項目部門成立標準化小組,將領導班子組建成標準化小組。并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將標準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結果統一記錄,定期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商討,優化體系不足之處,保證體系更加完善。在體系運行過程中,針對始終存在的頑疾,采用PDCA 循環模式,通過該模式制定具體目標與方案,針對方案實行結果進行分析,結合成果制定科學管理制度,進入下一環節繼續循環[3]。
為了保證礦山工程項目管理標準化質量提升,應先從思路入手,采取逐級傳遞的方式。保證在實施過程中,解決人員思想層面的問題。經理層人員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優化人員思想意識,實現思想傳遞;針對于制度培訓工作,應將其作為企業學習的常態,保證人員能夠全員學習,充分了解企業制度,利用例會等活動開展學習和培訓工作,保證員工熟悉本職工作相關內容,提高管理標準化施行質量;為保證標準化執行的有效性,還需要強化考核體系。在建立體系后,應將標準化體系貫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制度進行考核管理,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干預,保證工作有法可依,從項目經理逐漸向下延伸,形成全員執行的工作模式。
綜上所述,基于礦山工程標準化施工建設,應結合當前發展背景,分析標準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從技術、風險等多角度進行優化,構建標準化建設模式,突出動態管理的意義。引入先進管理模式,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保證從多方面逐級推進,深化標準化體系,提高礦山企業綜合管理能力提升,保障項目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