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目的:探討糖尿病患者社區管理中采取基層全科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挑我院就診的64例糖尿病患者,以擲篩法分為A組(n=32例)、B組(n=32例)。A組實行全科護理干預,B組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血糖水平。結果:護理后A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兩組護理前血糖指標無差異(P>0.05),護理后A組的血糖指標均優于B組(P<0.05)。結論:與常規護理相比,針對糖尿病患者采取全科護理干預,患者更認可護理成效,可提升生活質量,亦可優化其血糖指標,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糖尿病;基層全科護理;血糖指標
糖尿病患者因體內胰島素分泌異常、脂質代謝等生理性變化,誘發血糖升高表現,若未及時救治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癥,加重身心不良狀況,因此需盡早實施治療護理,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及依從性,穩定血糖水平,以控制疾病進展[1]。常規護理模式效果不佳,尤其在基層地區,為了尋找更為有效護理方法,本研究對基層全科護理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間,納入我院糖尿病患者64例,分為AB組。A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2歲~71歲,平均年齡(56.32±8.12)歲,病程1年~8年,平均病程(4.32±1.56)年;B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1歲~69歲,平均年齡(55.58±8.63)歲,病程2年~8.5年,平均病程(4.52±1.67)年。比較上述AB組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B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為飲食指導、健康培訓等。A組采取基層全科護理,具體為:首先建立社區健康檔案,將患者的個人信息納入,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全科護理服務措施。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加強上門隨訪的頻率,尤其在基層地區,醫護人員上門隨訪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存性,增加他們對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重視程度。在社區溝通中,積極做好飲食指導;因為糖尿病患者對于飲食要求極高,合理的飲食控制對于降低血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需要鼓勵他們合理參加體育鍛煉,主要以輕度的有氧運動為主,例如散步、太極、廣場舞等。最后,考慮到糖尿病患者長期以往需要服藥,再加上一些并發癥,不良情緒較重。根據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為他們講解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按時用藥對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為其予以心理支持,提高護理依存性。
1.3 觀察指標
(1)護理后以SF-36量表對比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容為心理、肢體、飲食、角色,各項滿分25分,得分越高質量越優。(2)血糖指標包括:HbA1c(糖化血紅蛋白)、FBG(空腹血糖)、2hFBG(飯后2h血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后A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血糖指標對比
兩組護理前血糖指標無差異(P>0.05),護理后A組的血糖指標均優于B組,數據有差異(P<0.05),見表2。
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增加,糖尿病的患病人群逐年攀升,此病往往與生活習慣有密切關聯,因此治療過程中除了選擇合理藥物,也需要加強對生活作息的調節[2]。本次研究中,護理后A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護理后A組的血糖指標均優于B組,數據有差異(P<0.05)。具體分析為:首先將社區內的患者信息統一納入,根據不同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然后重點對生活習慣和飲食加以科學規劃和安排,在用藥方面強調用藥的重要性,同時對不同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說明,最后根據患者長期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負性情緒展開心理疏導,多站在糖尿病可控的角度上,為患者進行健康宣講,提高治療信心。尤其在宣講過程中要告知患者合理遵循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并強調按時、按劑量服藥是糖尿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手段,不可隨意加減,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與常規護理相比,針對糖尿病患者采取全科護理干預,患者更認可護理成效,可提升生活質量,亦可優化其血糖指標,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 1 ] 李建平.全程多樣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0,40(11):169-173.
[2] 韓云,徐宇紅,葉新華,等."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7):78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