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培剛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雛形,即“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但在歷年的相關政策中,我們尚未找到明確定義。今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出了當下階段的定義。其中,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包括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互助性經濟組織,主要是小農戶通過自愿聯合的方式成立,以互助為目的,實行民主管理的經濟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為農業生產提供所需的生產資料,農產品收購、存儲、加工、銷售,以及提供生產性服務的組織。
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是農商銀行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實現業務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
——有鮮明的政策導向。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1年4月29日頒布并于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從國家政策和法律層面深度推進和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同時,隨著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的征收方式轉變,中央將能更好、更直接地將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中。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加大對其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不僅能有效破解傳統農戶單產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生產成本高等難題,更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問題,各級各部門也在不斷健全相關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同時,我們的主管部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也相繼出臺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健全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專屬金融產品和服務等等。
——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來看,一是發展壯大需要資金,比如廠房擴建、擴大種養規模等。二是技術更新、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資金,比如引進技術、購置專業設備等。三是經營流動性需要資金。如購買原材料、農產品收購等。
從銀行角度來看,一是鞏固傳統陣地的必然要求,隨著傳統農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若不加大支持力度,就意味著我們傳統陣地的失守。二是同業競爭的必然趨勢,各大行服務已紛紛下沉至“三農”,作為“三農”中的優質客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是各大行激烈角逐的焦點。三是業務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農商銀行傳統的“三農”業務相對比較粗放,產品比較單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對金融產品和服務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我們創新產品、轉型升級。
——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全國來看,家庭農場近60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17.3萬家。雖然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獲得過金融支持,但信貸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根據四川省內抽取的29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樣本調查結果,使用自有資金的占比為93.1%,有過正規融資渠道融資行為的占63.8%。
在遂寧農商銀行服務轄區內,經統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3552戶,其中,家庭農場1722戶,專業合作社1149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681戶。而遂寧農商銀行提供信貸支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995戶,占全市總戶數的28%,涉貸金額10.89億元,其中,支持家庭農場505戶、占比50.76%,涉貸金額0.89億元;專業合作社382戶、占比38.39%,涉貸金額0.92億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108戶、占比10.85%,涉貸金額8.19億元。
總體來看,遂寧農商銀行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空間還很大,其中,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因規模較小、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貸款額度相對較小,戶均僅20萬元。比如安居區的胡應福家庭農場,因缺乏抵押物,又處創業初期,最終僅辦理了10萬元創業貸款,勉強滿足緊張的流動資金需求。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更為完善的財務制度、較好的抵押物及良好的規模效應,戶均貸款達758萬元。比如船山區的遂寧天地網川白芷產業有限公司,作為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完整且穩定的產供銷體系,遂寧農商銀行先后為其發放了200萬元農保貸和200萬元小企業信用貸款。
——加大產品創新力度。一是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及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探索農產品、棚舍、設施設備、大型農機具、生物性資產等質押貸款業務,積極盤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有資產。二是強化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整村授信”工程,探索覆蓋更廣、額度更高的信用貸款產品。三是探索開展供應鏈金融模式,以龍頭企業等重點客戶為核心,以產供銷為鏈條,以訂單、合同為價值參考,對其上下游客戶提供批量式金融服務。目前,遂寧農商銀行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點,擬推出“富村貸”“興村貸”兩款產品,最高額度1000萬元,可信用、可保證、可抵質押,以支持其擴大生產、引進技術等。
——配置期限及還款方式。從遂寧農商銀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看,1年期以內270戶,占比27.14%;1年-3年期607戶,占比61.01%;3年期以上118戶,占比11.85%。且1年期以內主要是按月結息、到期一次性還本;1年期以上主要是等額本息、等額本金或按計劃還本。除經營穩定,生產周期和回款周期在一年以內的會選擇短期貸款外,其他大部分會選擇中長期貸款。同時,等額本金或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給生產周期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帶來了不少還款壓力。在貸款期限配置及還款方式確定上,應根據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際,進行差異化的定制服務。比如水稻等農作物種植,周期短、好銷售,但種植期間無收入來源且需加大農藥、化肥等開支,貸款期限可定到6個月-12個月,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再如果樹種植,一兩年內無法實現經濟效益,貸款期限可適度延長,還款計劃從第二年或第三年開始,以減輕貸款前期的還款壓力。
——優化金融服務機制。一是進一步做實做細“走千訪萬”工作。主動上門了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送上存貸、結算等一攬子金融服務,通過反復走訪、多次營銷,深度挖掘金融需求。二是全面推廣“金融顧問”制服務。將“金融顧問”公示牌張貼/懸掛到村社、農業產業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戶家里,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需求能及時聯系到我們。三是強化多渠道的信息獲取。通過農業農村局、工商、稅務等部門,通過上下游客戶、鄰里親朋、鄉鎮村社干部等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獲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情況。
——搭建擔保及保險合作。一是加大銀擔合作力度。探索形式多樣的“銀行+擔保公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模式,擴大擔保范圍,進一步構建有效的風險防控和分散機制。同時,利用規模效應降低擔保費率,進一步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二是加大銀保合作力度。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積極引入保險機制,培養其加大保險投入的意識。同時,拓寬保證保險貸款業務,通過“信貸+壽險”“信貸+財險”等方式,合理轉移、分散貸款風險。
——加大內部激勵與管理。一是強化考核導向,適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考核單價,引導客戶經理主動營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二是設置創新獎勵,鼓勵員工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和融資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三是進一步加大營銷技巧培訓力度,以理論加實戰等方式帶領客戶經理磨煉營銷技巧。四是進一步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盡職免責制度,并向監管申請適度放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不良容忍度,解決客戶經理的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遂寧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