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秀


今年,我國多地方遭遇極端天氣現象,不同尋常、頻繁發生的冰雹、雷電、持續強降雨、地質災害…… 時刻警示著人類——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關,選擇低碳發展道路意義重大。走低碳發展之路,關鍵點是什么?有人認為是科技突破,有人認為是夯實數據基礎。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我認為教育是國之根本,無論從近期還是長期來看,走低碳發展之路,關鍵依然在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目標下,探討低碳教育事業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嘗試著去回答“我們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 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發展至今依然存在幾點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科建設方面,細分專業越來越多,專業之間過度切割;人才培養方面,知識傳授重于思辨精神啟發,理論學習重于實踐與做人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缺乏將學術嚴謹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扎根實業、洞見現實、服務社會的研究。而“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一個典型的需要跨越學科邊界,需要強基礎、重實踐的系統性挑戰,高等教育亟待對以上三個問題進行回應與解決。為此,2020年11月,山東財經大學聯合國內外多家機構和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國國際低碳學院(ISLCS),探索發展低碳教育事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之路。
一、打破學科界限,融匯各學科智慧,促進跨學科的新知識、新思想的產生,才能更有效的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
眾所周知,人類要生活,要進步,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同時,經濟與科技的進步,又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新思想、新技術,并提供必要的財富來支撐減碳、固碳行動。而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開發出來,先發展哪一項、排除哪一項,這不僅是一筆經濟帳,同時還是一筆環境帳、倫理帳。我們要算好這筆賬,就需要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親密合作。
除此以外,隨著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與之相關、隨之而來的問題都很難在某一個學科中找到解決答案。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學科固有界限,融匯學科知識,促進新知識的誕生。2021年7月1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0年度報告》,其中在加強基礎能力一章中就提到要拓展學科建設,包括推進氣候變化相關專業建設和加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
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自去年11月21日揭牌成立以來,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山東省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歐洲經濟研究院、德國明斯特大學等共建單位的支持下,始終堅持高層次、開放式、前瞻性的發展導向,緊密圍繞建設低碳領域國家級專業智庫、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交流中心的總體目標,始終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呼應國家重大關切,求真務實、扎實工作,開拓創新、銳意進取。
致力于打造創新型、交叉型學科,中國國際低碳學院積極開展低碳領域交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自2021年年初,與低碳城共同打造“CARBON 100”公益講座系列,匯聚來自學界、政府、產業以及社會各界的綠色低碳領域專家和有識之士,目前已成功舉辦10講。2021年2月至5月,學院成功舉辦山東財經大學首屆氣候變化經濟學師資講習班,共邀請國內外20位氣候變化領域知名專家進行了16次課程講習,總播放量達11萬次以上,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人接受了此次培訓。基于線上培訓反饋,學院又在6月6號舉辦了線下師資座談會,初步形成以山東省為中心的低碳領域教師聯盟。與我校MBA學院、MPA中心聯合開設低碳方向的“MBA、MPA項目”,陸續于今年秋季之后正式招生,并在社會上引起不小關注。另外,學院優秀教師聯合錄制了《氣候變化經濟學》在線課程,打造面向本科、碩士研究生的通識性、進階式的通識課程。該課程將于7月底正式上線,并將成為未來打造交叉學科的基礎性課程。據不完全了解,該課程也將是目前國內首個上線慕課平臺的氣候變化經濟學課程。
中國國際低碳學院還在6月啟動了面向研究生的“低碳經濟與管理”交叉學科的建設工作,聯合德國能源經濟與低碳經濟專家、德國總理能源顧問呂安迪院士開展專業建設的國際合作。如果9月能夠順利通過教育部的批準,山東財經大學將成為全國首個開展低碳經濟與管理交叉學科建設的高校。這將為培養跨學科高端人才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以及我國“雙碳”目標達成貢獻有力的人才儲備。
二、以服務社會、造福世界為己任,以理論與實際有機聯動為實現思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人才培養工作
這里所說的人才培養,不僅是指對在校學生的培養,還包括通過發揮高校的教育職能和理論優勢實現對社會各界人士的低碳培訓,以及通過制度設計釋放活力,加大對自身高校教師隊伍的培養。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這些挑戰不僅需要基礎科學的發展,更需要基于社會實踐中對問題的深入觀察和洞見,切實找到真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對低碳事業的人才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建設綜合型、產業型學院的目標,將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有機聯系起來。學院設置了五大研究中心,即低碳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系統節能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工業危固廢綜合利用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碳足跡與碳標簽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碳金融與碳管理研究中心。我們與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鄒平市人民政府簽署了低碳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低碳發展和人才培養基地,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探索區域低碳發展的新模式。我們還為全國首家碳中和大數據研究院的籌備與成立提供智力支持,并承擔重大政策研究課題,包括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委托課題“電子產品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及其效果研究”,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開展“中央企業碳達峰與碳中和路徑研究”,為國家決策提供建議和參考。
我們也積極分享低碳經濟研究成果,目前正推動和組織編制《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碳標簽發展報告(2021-2022)》,并承辦了7月在鄒平舉辦的“第四屆中國低碳之路國際高峰論壇”第四分論壇,致力于鏈接更多的低碳專業從業者、學者和青年有志之士。8月開始,我們與多方合作開展面向不同社會人群的高端人才培訓工作。9月17日,我們舉辦了綠色低碳發展與產業升級國際會議,邀請國內外一流學者專家和知名企業家開展學術交流與對話。總之,學院將始終緊跟國家政策方向、緊貼企業及社會需求,開展多層次人才培養,硏究行業難點及熱點問題,為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參與者提供參考,助推低碳經濟發展。
低碳發展之路到底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認為至少包括兩類人:一是講倫理、有責任感的科學家;二是有科學素養、實踐能力的政治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等。而無論培養哪一類人,又都離不開美學教育。這種跨越現有學科邊界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當前固有的高等教育體系提出了挑戰。希望通過中國國際低碳學院的嘗試、探索和努力為推進中國低碳教育事業發展打個樣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雖然只有16個字,但它凝練深刻地概括了“大學”的宗旨及終極目標。我們會繼續堅持此宗旨,結合新時代發展特色和要求,為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助力“30·60”目標實現提供教育支撐,提升高校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綜合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