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儀
作者簡介:曹 儀(1989-),女,漢族,湖南岳陽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督導與評價研究所質量監測研究室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經濟統計。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JJ213831)
摘要: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與家庭信貸約束不僅限制了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提升,也制約了鄉村經濟的長遠發展。以現金和耐用品為主體的農村家庭經濟結構使得農村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為了保障農村弱勢家庭經濟發展的機會公平,應當加大社會公共資源的投入,特別是普惠性金融服務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資產對金融市場信貸服務的限制效用,通過專項資金補助和轉移支付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保障。
關鍵詞:金融普惠;信貸約束;城鄉一體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強化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金融服務的持續完善。1949年到1977年,中國社會的二元經濟結構開始逐漸形成,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結構逐漸明顯。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開放的勞動力市場使得農村發展在資源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城鄉之間的經濟結構差距與社會資源的投入差異導致了城市和農村家庭經濟的結構性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制度變革不斷深化,隨著經濟市場的逐漸完善,經濟資源在不同地區間的流動性不斷提升,在市場政策的調動下,國有企業成為拉動城市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農村地區家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家庭責任承包制。于此同時,社會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村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迅速集中到密集型產業區域,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汪燕敏,2013[1])。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經濟資源與優質勞動力涌入優勢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城市地區,且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相比于GDP增幅有著顯著的不足,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家庭子女發展的機會公平受到較大的挑戰(朱少洪,2010[2])。
21世紀之后,財富不平等持續加劇,雖然,經濟收入是家庭在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價值體現,但是財富資產在家庭資本投入與繼承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收入代際傳遞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內經濟市場的體制、機制均已經發生重大的改變,然而農村家庭的總體經濟水平相比于社會的總體水平而言依然處于弱勢的地位。家庭財富資產的存量不均等和回報不均等導致了城鄉之間不同家庭金融活動的巨大差異。總而言之,在城市家庭的資產結構中,金融資產在家庭資產中的占比始終高于農村家庭。房產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家庭資產結構中比例最大的資產,而對于農村貧窮的弱勢群體而言,耐用品和現金構成了其家庭資產的主要部分。城鄉之間家庭的財富資產不僅僅在結構上具有顯著的差異,同時財富資產的回報率也有巨大的不同。
目前,土地資產成為農村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土地的分配主要依賴于政府的分配,且無法進行抵押貸款,因此農村家庭難以通過家庭財富資本獲取更多的金融市場服務,而城市家庭的資產結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為金融資產與房產等固定資產,城市家庭所受到的信貸約束更小,且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更低(趙人偉等,1997[3])。由于財富資產繼承性較高,且財富資產的短期收益更強,收益更加直觀,因此這更加加劇了家庭對財富資產的投入意愿,這必將影響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入的選擇。
于此同時,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之下,不少國有正式金融機構逐漸調整網點在鄉鎮等非經濟發達地區的布點計劃,正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機構數量大幅度縮減,且大量農村地區的存款并未用于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對于農村貧困家庭而言,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與家庭信貸約束的高低也同時直接決定了子女成長的機會公平,進一步制約了鄉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情況持續加重,則必然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且阻礙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
近年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如實施精準扶貧、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加強居民醫療保障與促進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等,其目的均在于緩解收入不平等的繼續擴大,阻礙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漸擴大與政府金融政策的影響之下,富人可以通過出借金融資產以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窮人也可以通過金融市場內的借貸獲得足夠的資金對子女進行人力資本的投入(李實等,2013[4])。
目前金融產品與銀行信貸服務對城鄉居民經濟生活的影響不斷加劇,城市地區經濟收入較高的家庭,可以更加有效的對金融資源進行利用。如果不斷完善的信貸市場與向農村地區適當傾斜的金融服務可以削弱農村貧困家庭的信貸約束,那么,農村家庭的經濟生活將得到較大的改善,其子女未來發展的機會公平也將大大提升。因此,城鄉地區之間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差異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大力發展的重要原因。
為農村貧困家庭建立長效的信貸服務渠道,開拓新型的金融服務形式,對于振興鄉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家庭經濟生活質量,促進社會收入公平的提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現行的金融服務制度卻難以承擔鄉村振興的重任。
首先,相較于城市家庭,農村貧困家庭的財富資產存量相對較少,且房產等固定資產在家庭財富資本結構中的比例較低,現金和耐用品的比例較高,因此,由于缺乏可質押的家庭資產,農村貧困家庭難以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中獲得收益,農村家庭的融資難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社會性的普遍問題。即使持續加大金融服務點的建設,只要金融服務資源無法在城鄉之間進行有效合理的分配,那么日漸豐富的金融服務項目也將更多的使城市高收入家庭獲益,當社會的總體金融資源不變時,農村貧困家庭的利益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