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婷婷
摘要: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在幼兒園中,他們是與幼兒接觸最親密的人,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優質學前教育的必要條件。幼兒教師自身素質應包括:師德師風、專業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師;自身素質
在人類受教育過程中,幼兒階段教育屬于初級階段,這一教育水平直接影響未來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于幼兒教育的要求也從原來的幼有所育升華至幼有善育,幼有所育如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對幼兒教育的根本提出了要求,而幼有善育卻是在質量上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要求園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的師德、專業能知識和專業能力提出了合理的要求,這是幼兒教師自身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有質量的幼兒教育的前提條件。
一、師德師風是幼兒教師的根本素質
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他們的主要教育對象為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不僅身體、智力處于特殊時期,而且情感、社會性發展也處于特殊階段。該時期的幼兒其人體身心發展具有多重矛盾性和特殊性,這決定了幼兒教師職業是一個非常復雜、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在眾多的教師素質中,師德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素質,具有引領性作用。所謂師德,實際指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各項準則。只有具備了高尚的師德,把師德放在首位,才能在面對復雜的幼兒教育活動時,充分履行教師的職責。
(一)學為人師,身正為范
幼兒時期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模仿性非常強。除了父母、家人,與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幼兒的教師,這時他們總會把教師作自己親近與模仿的對象。所以,幼兒園教師的行為舉止會對幼兒帶來顯著的影響。在幼兒園我們經常發現有的班級常規有序,幼兒不急不燥,待人有禮貌;有的班級幼兒非常乖巧,大方熱情,思維活躍;可是有的班級常規混亂,安全事故不斷。由此可知,教師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幼兒的道德水平。因此,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幼兒提供一個可以信任、言行一致的楷模,時時處處給幼兒以正面的影響,發揮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規矩和愛
什么是規矩?意思是規和矩,禮法《禮記·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語出《荀子·禮論》如果真正設置了圓規角尺,無須通過方圓進行欺騙;如果君子十分熟悉禮,詭詐也無法欺騙他。
何為愛?《圣經》給出了解釋:“愛是一種忍耐力,是一種恩慈。愛沒有嫉妒。愛無須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為自己謀求益處,不輕易發怒,對人的惡行不記在心里。對不義行為非常排斥,只追求真理。有包容心,有忍耐力。”
1.幼兒園的規矩
在幼兒園,經常見到有經驗的老師在制定班級規則時與幼兒共同商討情景,在討論結束后,老師和幼兒一起將其張貼在各個區域的醒目的位置。在戶外活動前和幼兒一起重溫安全知識,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傷害,這些看似細微的舉動,讓孩子更有存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特別重要。在《指導綱要》中寫到:“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要對幼兒的人格、權利給予充分的尊重”,當兒童質疑當前的規則時,教師從尊重的角度出發,用平等公正的態度將其視為一個完完整整的人與兒童進行交流溝通,了解他/她的想法,而不是成為“幼兒為本”的對立面“成人本位”。
2.幼兒教育需要融合規矩和愛
《規矩和愛》提到“規矩中有愛,愛中有規矩。這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有些老師受原生家庭的教育缺陷的影響,在感覺權威受到挑戰后呵斥其罰坐、罰站等。這種現象無疑是違規的。幼兒教育需要融合規矩和愛,如果沒有規矩孩子就會為所欲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將來也為會為社會“做規矩”。如果只有規矩沒有愛,孩子是沒有情感的,死板的。以下這個故事應該是規矩和愛最好的詮釋也是師德師風的良好體現,陶行知先生曾經講述過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曾經擔任過育才學校的校長,一次看見某位男生想拿著磚頭砸另一位男生,他立馬進行了制止,并叫到辦公室談話。然后陶先生給他一塊糖,說道:“這是給你的獎勵,因為你對我尊重,聽了我的教導。”接著又拿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給你的獎勵,因為你非常守時。”男生感到不解,然后又拿出第三顆糖:“我通過調查發現,你之所以想要打那個男生,是因為他想欺負一個女生,你非常有正義感。”男生非常感動:“老師,我錯了…”他又拿出第四顆糖:“你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也是給你的獎勵。”表象上嚴厲的規矩,體現的卻是大愛。表象上的大愛,本質上卻是嚴厲的規矩。幼兒教育需要的就是這樣的規矩和愛的融合。
二、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幼兒教師自身素質的體現
“所謂教師知識,并非單純指的是學科理論知識,而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具備的理論與實踐的綜合知識”,對于教師知識的發展而言,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屬于啟蒙者,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從這句話不難看出,人生的童年生活何其重要。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不但要掌握充足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
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寫到,幼兒教師需要掌握以下專業知識:幼兒發展方面的知識、幼兒教育及保育方面的知識、通識方面的知識。與中小學教育相比,幼兒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育目的不是傳授系統的知識,而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包括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從而培養“完整的兒童”。
1.幼兒的發展的知識
對于3—6歲的幼兒而言,他們處于比較特殊的階段,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但通過書面文字進行學習,還通過抽象符號進行學習,利用多種感官完成學習工作。
以數學活動為例: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材料,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難驗材料的多與少,數與量的變化,習得學習數學的能力。甚至在操場為幼兒提供適宜的自然材料,滿足幼兒“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需求。而不是一味機械式地給幼兒灌輸1+1=2,用肉眼辨別哪個數字比哪個字大或者是哪個物體比哪個物體長、短等類似的教學行為都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
2.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
幼兒園教師有一項基本任務,就是完成對幼兒的保育與教育工作,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國外通過研究發現,教師的教育行為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而對于他們的保教行為,保育教育知識則發揮著顯著地指導作用。幼兒的年齡特點要求幼兒教師的職業區別于所有的其他教育行業,幼兒自理能力弱、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等。在幼兒園經常會提到一日生活皆課程,小朋友的盥洗活動、餐前活動、午休前后等等都需要教師嚴格按照一日活動作息開展保教結合的活動。如:放學前的物品整理對于幼兒來說既是自我服務的體現,也是生活能力培養和學習。如果發現有小朋友拉濕了褲子,保育老師如果能將該幼兒帶到隱秘的地方,耐心有愛的處理這個事情,對小朋友的健康成長太重要了。
3.通識性知識
通識性知識包括兩個方面:分別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幼兒園教師是比較特殊的職業,它不但影響一般文化素養,還對“教學內容知識”存在影響。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學科知識并非主要的學習內容,而是希望培養“完整的兒童”,但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并非不需要學科知識。這很容易理解,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所有的學習活動、接觸的事物等,都會涉及到“知識”,他們是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內容知識”,否則,無法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例:在積木區,當幼兒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老師對于動力、空間、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指導幼兒進行搭建活動。科學活動:找影子的游戲,小朋友會問影子從哪里來?為什么影子有時候長?有時候短?這樣的例子在幼兒園數不勝數,對于小朋友的提問,教師相關的知識儲備需要豐富才能滿足小朋友的需求。
(二)做一名反思型的幼兒教師
良好的反思能力,不但能夠提高我們的專業水平。對我們生活質量、人際交往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反思型的幼兒教師主要是對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方法、活動開展、帶班方式、家園溝通等多面的反思。那么應怎樣進行反思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積極地收集分析相關信息,及時反思,不斷地完善保教工作。2.在保教過程中,針對存在的實際問題,必須進行研究解決。首先說說主動收集和分析,在教學活動我們要求教師寫區域觀察、寫教育故事,對于觀察或者寫的過程而言,實際就是整理與收集信息,在完成這一工作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專業的分析,提出策略,當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的時候,教師能夠知道該不該介入,為什么而介入。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明確寫到,在學前教育過程中,要把實踐與理論緊密相合起來,不斷優化實踐水平;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規律,不斷完善保教工作。此外,還要堅持不斷的實踐與反思,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在《規劃綱要》中明確寫到:“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才能夠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為此,要加強教師的地位,充分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對給予一份尊重。此外,還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這是突出教師隊伍重要性的關鍵舉措,也是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必然要求。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學前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要想提高學前教育的水平,必須先要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規矩和愛》王濤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