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喬
在大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應試教育”這根“魔棒”無形的牽引著我們,尤其是高三更為明顯。這樣高三成了每個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而這種“重點保護”的目的是爭取考得高分,于是,為了應付高考,高三語文科也忙于題海戰(zhàn)術(shù),大多教師想到的是如何將考綱知識點灌給學生,想到的是各種考試可能從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題,怎樣才能使學生不丟分。這樣,以前書聲瑯瑯的語文課也成了單調(diào)枯燥的的練習課。
對此,筆者認為,早讀課,特別是高三學生的早讀課,教師如果能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給學生提供營養(yǎng)豐富的“文化早餐”,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朗讀訓練,就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那么,“文化早餐”從何來?該如何朗讀呢?
一、準備營養(yǎng)豐富的“文化早餐”
學校編定每天從7:40至7:55為早讀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15分鐘,但對高三學生來說,卻是寶貴的黃金時間,要好好利用,加強閱讀指導管理,為實施“文化早餐”策略提供保證。“文化早餐”包括:
1、教材及讀本中的名篇名作,特別是教學大綱(考綱)要求的10篇古文和30首詩詞,要反復熟讀,做到字正腔圓,抑揚有致,頓挫得當,逐步加深理解。盡管現(xiàn)在的高考已很少從課本命題,但應該肯定地說試題中的內(nèi)容還是書本內(nèi)容的擴展和延伸。反復誦讀一篇篇典范的課文,是任何翻新的練習和細致入微的解釋都無法代替的。
2、編印豐富多彩的早讀材料。我們除了要求學生朗誦教材及讀本中的名篇名作外,更多的是從報紙、雜志、名家名篇中選取時文、美文,編印成題材多樣、風格各異、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的早讀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涉及文學、藝術(shù)、文化、教育、人生哲理、社會百態(tài)等多方面領(lǐng)域,知識面廣,內(nèi)涵豐富,文質(zhì)兼美,學生既可美讀,又可品味,是一份營養(yǎng)豐富、回味無窮的“文化早餐”。
“文化早餐”的編印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計劃地根據(jù)語文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安排。如在復習古代詩歌時,早讀課我們除了要求學生背誦教材中的詩詞外,還從《唐詩鑒賞辭典》、《語文月刊》的“詩海采珠”中選取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劉禹錫、蘇軾、李清照等名家的詩詞及其賞析性文章,印發(fā)給學生。這些詩詞賞析文章注重的是文化解讀,即是名家對詩詞中的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來達到對詩詞理解的一種閱讀形式。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古典詩詞的鑒賞讓學生在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對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視,積累自己的“文化背景”,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針對學生寫作時放不開手,習慣于把議論文寫成“三段論”的普遍現(xiàn)象,我們從每一期的《雜文選刊》中選出兩三篇時文給學生朗讀,讓學生學習如何針砭時弊,如何安排結(jié)構(gòu),如何邏輯說理,如何從“雜”與“散”中獲益。有時模擬考后學生情緒低落,思想沉重,我們特地印發(fā)些輕松愉悅的美文,如《給心情涂上顏色》、《人生豈能無壓力》、《尋找快樂》等等,讓學生在朗讀中釋放壓抑的心情,在朗讀中得到慰勉和鼓勵。
二、提倡自由吟誦的“放聲朗讀”
傳統(tǒng)的早讀課,向來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們要求學生的正是這樣的有聲朗讀,即葉圣陶所說的“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式的誦讀。大文豪蘇軾當年就倡言聲讀,他說:“南窗讀書吾伊聲。”南宋巨儒朱熹也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他又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將“口到”與“心到”并提,可見朱熹大師對誦讀的重視。
但由于“考什么就學什么”的思想影響,由于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tài)作祟,高三學生普遍厭倦誦讀,認為它費時費力而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于是,風聲雨聲依舊,讀書聲卻越來越少了,早“讀”課變成了早“看”課、早“練”課。學生早晚沉浸于茫茫題海,精疲力盡,興趣索然。
我們提倡學生像古人那樣的放聲朗讀,一是有助于高三學生壓力的釋放,他們整天疲命于題海戰(zhàn)術(shù),埋頭苦練,默不出聲,思想包袱沉重,放開喉嚨大聲朗讀可以釋放心中的郁氣,消除學習的疲勞,清醒清醒頭腦。二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審美情趣。特別是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把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形象等通過聲音氣息傳達出來,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獲得美與情的熏陶、感染。學生通過朗讀,有時可以在陽光月色、花香鳥語里聆聽到宇宙妙理,如雷抒雁的《陽光,是一種語言》、艾雯的《曇花開的晚上》;有時在綠水清溪邊、云山霧海中,明心見性,就如《心泉叮咚》、《一生望云》;有時又在瞬間的感悟中,品味到曠達與坦然的珍貴,如林墉的《人生的棋局》、趙冬的《給心情涂上顏色》、畢淑敏的《提醒幸福》……這些美文,以其迷人的筆調(diào)、和諧的音韻、深刻的內(nèi)涵,不時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感知、吟味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語言美,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碰到一些精彩的文段,我一定要學生反復誦讀,要讀出重點,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和味道,把那些精美的文章爛熟于心,做到“腹中貯書一萬卷”。“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融會貫通,出口成章,把他人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后達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義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
我們提倡自由朗讀,并不是放任自流,每節(jié)早讀課都要求學生必須準時到位,教師跟班組織指導,作適當?shù)狞c撥。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所需自由朗讀材料。這樣學生口誦心惟,從語言文字的學習,到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再回到美文佳句的品評,既有量又有質(zhì),讀寫聽說相結(jié)合,心眼并用,詞匯豐富了,表達能力增強了,知識廣博了,眼界開闊了。天文地理、自然景觀、社會百態(tài)、文學形象均有接觸,經(jīng)常沉浸在語文形象之中,習見習聞,耳濡目染,從整體上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其實,語文是一種“慢功”,靠的是厚積薄發(fā)。語文考試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主要來源于學生的語感。而誦讀,是積淀語感的重要手段。高考雖未直接考學生的朗讀情況,但其中許多題目都與朗讀有關(guān)。典型的題目如“語音”題、“背誦默寫”題、“詩詞鑒賞”題以至“作文”題,都與朗讀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近年來高考命題也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理念:要讓那些讀書多、會讀書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因此,在高三階段,更應讓學生充分利用早讀課時間,有計劃地美讀品味“文化早餐”,積累語文知識,培養(yǎng)思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高考解題能力自然也得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