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蔚
摘要:在我國大力提倡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及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繼續教育主要陣地的電大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結合本地區域的實際,找準基層電大教育轉型的切入點,突破自身教育的局限,以滿足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需求,擴大全民教育的參與性和終身性。
關鍵詞:終身學習;繼續教育;電大;轉型
一、電大發展路徑
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及國家明確提出完善并發展繼續教育制度,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大背景下,如何讓電大成功的轉型,激發電大系統辦學的競爭力和活力,完成服務個人、區域及社會發展的任務,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路徑聚焦:
(一)推動基層電大的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優化教育資源要素配置,在辦學理念、辦學機制、教育模式、教育資源、教育技術等層面推動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為本地區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其次應加強學校和社會聯系、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社會資源,為辦學提供各種專業類型的實踐基地,為理論聯系實際提供實踐平臺,積極探索共建共贏機制是基層電大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再次,應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建立新型的教學供給方式,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需求。最后根據本地域社會供給需求,培養急需的各類(如農業類、工程類)專業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應用型人才,以此來擴大電大的辦學規模與教育質量,打造出屬于電大獨有的品牌特色,進而提升電大教育的效益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二)建構與擴展電大教育發展空間。從目前電大教育發展的整體上看,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資格證書考試仍是其主要的發展空間。而新的發展空間,如社區教育、回歸教育、智能教育等尚處建設及完善階段。因此基層電大教育應當走向社區、企業和社會,努力拓展電大育人的新空間,以開放化的辦學體制,彰顯電大獨有的辦學特色。從以經濟效益為導向轉化到以追求社會效益為目標,以此來體現出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及學習型社會的內涵。
(三)辦學類型及育人模式的轉化。如今我們正處于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背景下,電大要適應社會變化發展,逐漸完成從學歷教育向非學歷教育的轉化。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學歷教育已不能突出基層電大在高等教育中的競爭優勢,且不能適應學習型社會變化的形式。而作為繼續教育形式下的電大,不僅包含學歷教育還包含社區教育、人文教育、老年教育,智能教育等非學歷教育,他更能體現出終身教育的學習理念,更有助于構建學習型社會。同時,在此基礎上重構電大教育的育人模式,用創新驅動電大教育的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育人模式變革。這里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基層電大教育的實踐創新上。應充分利用電大遠程教育優勢,立足中國國情及本地域的實際情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及移動終端設備,利用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及數字化學習環境,創建各類電大在線教育平臺,建構現代化的新型育人模式。
(四)新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新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基層電大能否轉型成功的關鍵,也是助推基層電大不斷向前發展的核心力。新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建立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及整體素養的基礎上,構建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學習服務、信息素養,四位一體的新型師資隊伍結構。同時,在倡導終身學習建立學習型社會及教育部(2018)實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時代大背景下,新型教師首先應該是優秀的終身學習者。
二、基層電大未來的展望
本人專科的學習專業為現代教育技術,本科學習為電大的教育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學習專業為學科教學(思政)專業,可以說電大教育為本人未來的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
基于中國未來電大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上看,電大的發展的要素更加側重于國家政策的供給、學科建設的水平、社會參與的程度等。同時,為適應終身學習及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再結合本人的學習背景及職業愿景,本人的教育科研方向將是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保證網絡課程質量,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提高電大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網絡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卻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它也為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撐。同時,為了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研,本人將從以下幾點上去努力:
首先,在教育對象上,拓展基層電大的適用對象空間,除面向傳統的教育對象外,還要注重人文教育,面向社區,面向農村和社會弱勢群體,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基層電大的教育對象特別要向農村傾斜。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注重“三農問題”,新型農民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及轉化的產物,這兩者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到城鎮化的進程及社會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基層電大應為這二者提供教育服務,提升其生產技能和專業的職業身份認證。這既是基層電大新的社會使命和責任,又能為電大拓展新的適用對象空間,為其拓展新的教育領域,彰顯基層電大獨有的優勢與特色。
其次,在教學目標上,首先應以一種強烈的事業責任感,深入社會及學員中間,了解學員的實際學習基礎及學習愿景,再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及社會需求,以“學歷教育+”的形式來,推出“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就業指導”“學歷+資格認證”“學歷+人文素養”“學歷+社區教育”等新型育人模式。再在此基礎上選定教學目標,以此來滿足不同學員的個性特點及多樣化需求。
再次,在教學方式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如任務驅動式、情景式、問題探究式等。同時,在學習普遍有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乃至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新時代,學習的模式不斷更新發展,如慕課、翻轉課堂、教育云、智能教育、創客教育,泛在學習及移動微課學習等。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合學習者的學習模式及教學方法。
最后,在教育教研工作中,始終應保持一種問題意識,以務實的態度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對電大教育各領域內教育及實踐進行具體研究分析,做出既符合基層電大發展的實際,又具有未來暢想的設計選擇。相信在以終身學習理念為導向,構建學習型社會為目標的今天,基層電大的優勢將會日益突顯,以一種務實、創新、和諧的理念,適用于中國繼續教育發展的多變量、多層次、大系統的現狀。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如何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遠大目標》[J],《繼續教育研究》,2018(9).
[2]袁雯:《建設中國特色一流開放大學:目標內涵與行動策略》[J],《開放教育研究》,2018,第24卷(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