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本報告關鍵在于利用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著力強化葫蘆島市文化傳播效果,爭取通過文化傳播為新時代葫蘆島市文化名片的打造提供參考,為葫蘆島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新的思路,為葫蘆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葫蘆島;文化;經濟發展
一、傳播精神文化打造葫蘆島品牌
葫蘆島市是遼寧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總面積10415平方公里,總人口257萬。葫蘆島中心地理方位為東經120°38`,北緯40°56`。葫蘆島市地理位置優越,中國鐵路京哈線秦沈客專段、沈山線、國家高速公路G1京哈高速、102國道等貫穿全境,是京沈線上重要的工業、旅游、軍事城市之一,葫蘆島與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等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扼關內外之咽喉,是中國東北的西大門,為山海關外第一市。葫蘆島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融合多種文化,但是目前葫蘆島市尚未明確提出新時代的葫蘆島名片,要將葫蘆島的文化有機的融入到新時代葫蘆島名片里,打造出葫蘆島特有的文化品牌。一是明確葫蘆島文化的發展方向。應及時協調文旅部門對葫蘆島文化進行整合,將原有的多種文化匯到一條線上,進行持續的塑造和傳播。二是加速新時代葫蘆島名片的打造。建議由宣傳部門牽頭和文旅部門進行商議,盡快設立主線,搭建出一套成體系的精神文化。
二、傳播農業文化展現葫蘆島擔當
依托大臺山果樹農場、天香源生態農場等現有鄉村旅游發展集聚區,挖掘康體養生、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科普教育、民族文化元素;開發高端品牌民宿、鄉村文化體驗、鄉村美食街區等高層次復合型旅游產品。農業文化傳播已經在自媒體的沖擊下變得十分弱化,與此同時傳播農業文化也是打造名片的一個好的機遇。一是培養具有傳播能力的新農民。具有傳播能力的新農民不同于網絡流行的直播帶貨的網紅,而是能夠沉下心,記錄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讓受眾從中體會到豐收的喜悅和糧食的寶貴,引入避免鋪張浪費的傳統美德,可以將新農民與介紹美食的自媒體號進行合作(例如網紅李子柒)。二是大力推廣葫蘆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強調單產量,突出國家情懷,可借助網紅團隊進行宣傳,讓受眾認可葫蘆島在農業上作出的貢獻。三是加強農業副產品的網絡直播帶貨宣傳。
三、傳播旅游文化塑造葫蘆島形象
濱海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具有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屬性,也給濱海城市注入了新鮮的生命力,葫蘆島市海岸線綿延261km,在遼寧省沿海城市中位居第二。那些高品質、大規模的濱海沙灘資源,不但彰顯了濱海城市所特有的溫馨與浪漫情懷,更是開辟海水浴場、發展濱海旅游的最佳場所。其中,望海寺海濱、龍灣海濱、興城海濱、綏中海濱、東戴河海濱和覺華島等,更以水碧、沙細、灘緩、潮平而聞名遐邇,成為游客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此外,中國國際泳裝文化博覽會、沙灘競技等節慶活動的開展,也為葫蘆島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濱海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葫蘆島市溫泉發現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并以“圣水”美譽而聞名于世。葫蘆島市的溫泉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資源豐富,品質較高。對于旅游文化來說,重要的是文化,文化的傳輸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將現有的宣傳方式向新媒體轉型,加大對自媒體平臺的宣傳力度,一切以流量為主。
四、傳播紅色文化弘揚葫蘆島情懷
正值建黨百年之際,葫蘆島的紅色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依托塔山阻擊戰紀念館、遼西農村第一黨支部紅色旅游類項目,開發復合型體驗式旅游產品,打造紅色主題民俗村、紅色文化影視村。整合紅色旅游類項目,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當前,在葫蘆島紅色文化的傳播難點就在于輸出,紅色文化底蘊厚重,但是傳播效果不佳,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紀念館建設,圍繞黨員黨日活動開展參觀的老宣傳路徑,應該及時進行創新。一是將展覽館放到網絡中。建立虛擬博物館,通過360度全息影像進行展示,引入VR技術,可參考中國虛擬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建設,同時利用自媒體平臺優勢進行宣傳,會讓其在全國提升知名度,會讓葫蘆島的紅色文化走的更遠。二是進行故事演繹。加大故事提純力度,尋求好的編劇對葫蘆島紅色故事進行改編,爭取走進大熒幕。小的故事在本地網紅的申請下,由政府把關,個人也可以進行改編演繹,將宣傳效果發揮到最大。
通過以上方式,在打造葫蘆島IP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服務新時代葫蘆島文化名片的打造。通過多年的努力,一定能夠在外省人提到葫蘆島時第一反應就是:“我想去葫蘆島”。
參考文獻:
[1]萬晗,趙國玲.北方的海上傳奇——專訪葫蘆島市副市長石文光[J].紡織服裝周刊,2012(24):54.
[2]翟新群.葫蘆島紅色文化旅游成體系[N].遼寧日報,2013-10-23(12).
[3]張環宙,黃克己,吳 茂 英.基于博弈論視角的濱海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普陀山為例[J].經濟地理,2015,335(4):202-208.
[4]謝春山,范秋梅.暢游美麗遼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222.
[5]李翠.葫蘆島溫泉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4,3.(4):33-36.
[6]林志潔.錦州與葫蘆島旅游競合關系與協調機制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葫蘆島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結題論文:《講好葫蘆島故事,打造葫蘆島IP,傳播葫蘆島文化》(項目編號HLDSKY2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