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強
摘要:《2020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指出,因為疫情的出現與蔓延,導致全球經濟貿易受到重大影響,由此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開始出現再次調整,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盛行。除此之外,加之地域性與全球性等各類沖突的出現,也導致國家經濟秩序的進一步不穩定。 國有企業應根據市場實際情況積極靈活的采取應對策略,通過內部調整和改革,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在新形勢下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國有企業發展的新思路以及國有企業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經濟形勢下;國企改革;發展創新
一、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特征
1.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
需要徹底擺脫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地方保護主義。由于地方區域的國有企業不僅僅承擔著自身的經濟效益相關義務,還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貫徹相關政策執行的義務,也就是其經營特點同時具有效益性和政策性的特點。這種雙重特性就決定了地方國有企業很難具備高效的利潤率,其員工積極性勢必難以調動,而地方國有企業作為其GDP的重要貢獻者,具備利益牽制作用。
2.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
需要政府進一步放開國有企業人事權。我國地方區域國有企業領導的任免權力主要由地方黨委和地方國資委決定,這種機制下的人事任免就決定了地方區域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市場化程度極低,也就決定了無法充分有效發揮人才市場的配置作用,造成了國有企業的各項改革難以有效推進。
二、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分析
1.不同地區國有企業差異過大。
地方區域國有企業與中央企業相比,央企涉及國家核心產業,其國家財政預算相對相比充足,地方區域國有企業其級別相對較低,財政預算普遍不足,這就導致了地方區域國有企業人力資源改革缺乏資金支持。
2.國有企業改革自身動力不足。
首先,政府在國有企業發展方面的整體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政府會將自身所擁有的各類經濟資源利用行政手段等方式交至國有企業,由此國有企業便擁有了政府的關注和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在國有企業正常運作過程中的干預程度同樣在提升。一般來講, 政府更傾向于將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類型的職責交由國有企業承擔。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會給予國有企業部分財政資金補貼,同時所涉各級政府同樣會通過稅收等方面返利給國有企業;而將面積廣泛的土地資源通過無償、低價方式售賣給國有企業,抑或是建立區域性的融資平臺公司也是經常使用的方式;除此之外,國有企業正常運作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準入許可、招投標、金融支持等各項內容,政府均會面向國有企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傾斜,而這是不能簡單的用金錢進行衡量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了國有企業改革自身動力不足。
三、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建議
1.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 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產權,產權的核心是股權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設置優化股權結構,通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面向市場,探索和創新員工持股激勵制度,打造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共同體。應通過分紅權或者虛擬股票、增資或股權轉讓持股、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等形式加強國有激勵創新探索。在具體管理機制上面改革,從人才選聘力度、嚴格契約化管理、堅持市場化退出、加大能力發展建設力度四個方面,打造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勁內動力源。
2.以資本市場推動改革。
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需要以資本市場進一步推動改革。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優化國有 企業的結構和戰略性布局,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和競爭力。2019年以來, 證監會進一步提高并購重組制度執行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以市場化手段激發市場參與主體活力,豐富并購重組交易工具和融資選擇,國有企業也受益于此。2020年5月 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對處于充分競爭領域的國有經濟,通過資本化、證券化等方式優化國有資本配置,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一方面,通過兼并重組、吸收合并、資產注入等現代資本運作方式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布局調整,優化國有企業的結構和布局。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化、證券化等方式優化國有資本配置,提升國有經濟的運行效率,提升國有資產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如,在綜合改革試驗在資產證券化方面通過實施“.上市公司+”戰略,依托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推動國有企業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持續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加快實施“上市公司+ "和"+上市公司”戰略,實現了國有企業在沿著改革路線圖穩步推進的同時,充分借力資本市場更快、更好地實現改革目標。
3.政府企業的職能分開。
經濟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實現政府企業職能分離。國有企業改革迫切需要在政資分開、政企分開上動真格,改變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父子關系,在有關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上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比如,嚴令各級政府-律不允許將社會繳納的稅收劃撥給國有企業作資本金;國有資本預算收入不能再全額或部分在預算支出中又返還給國有企業,而應真正納入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不準再無償或低價劃撥國有土地給國有企業平臺公司等。政府掌握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直接和間接的經濟資源一律采取市場化配置的方式, 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
定性作用。同時,國有企業除了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公益慈善方面響應各級政府的要求進行適當的支出,或在救災等突發性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外,-律不得以大大低于市場價格的水平甚至無償承擔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以及一些特別的非正常企業應該承擔的投資,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個人一律不準向國有企業提出投資項目等方面的要求,從而真正營造國有企業與民營、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真正提高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培育全球競爭的必要性,將國有企業培育具有全球競爭性是新時期新的歷史起點,也為國有企業指明了改革發展方向。新的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特別要實現創新發展,就要以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資本市場推動改革、政府企業的職能分開、逐步退出壟斷的領域四個方面為助手,通過深化改革,適應經濟新形勢,進一步提升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宋清輝. 國企改革深入推進應從四個方面發力[N]. 每日經濟新聞,2021-08-18(008).
[2]張志龍,陳國峰. 國企改革先鋒者譚旭光: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N]. 經濟參考報,2021-08-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