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鵬 李欣
(成都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0)
對于運動員來說,力量訓練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力量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具有積極意義。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中各種技術一定要在標準、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才能提高技術動作發揮的效率和降低在使用技術中產生運動損傷的風險。力量訓練結合移動技術糾正訓練對足球運動員運動表現是否有顯著的提高作用,是目前體能訓練研究領域中較少涉及的研究內容,對此采用中周期(6周)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對青年足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影響來探究結合兩種訓練手段的具體訓練效果。對上海申花預備隊32名球員進行2種訓練方法的干預,對U19B隊的8名隊員進行常規足球訓練,在6周訓練干預前后進行相關的體能測試,對比結合2種訓練手段對青年足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提高程度。
為了探究結合力量訓練與移動技術糾正訓練對青年足球運動員的影響,對上海綠地申花預備隊32名隊員和U19B隊8名隊員進行訓練干預,實驗組為預備隊32名隊員(n=32),控制組為U19B隊8名隊員(n=8)。
實驗前測試在球隊集合訓練一星期之后進行,目的是讓隊員有一個漸進的適應過程,適應訓練場地條件、氣候、訓練方式和基礎身體能力的恢復。第2次測試在6周實驗干預后3天進行,目的是讓隊員身體能力充分恢復,這樣可以更加顯著地顯示訓練干預后的效果[1]。
對實驗組(n=32)進行6周結合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的干預。移動技術糾正訓練代替傳統的熱身活動,在每次場地訓練前安排5min的基本身體活動后進行不同形式的移動訓練,訓練內容依據球員具體身體情況和移動技術的學習掌握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難度和強度。實驗組的力量訓練1周3次,訓練間間隔不少于48h,以便于球員可以更好地恢復,為下次訓練做好準備。
對照組(n=8)因為在組建的計劃之中,所以只與實驗組同樣進行前1周的恢復性訓練,之后就進行單獨的常規足球訓練。所以第1次測試跟實驗組一起測試,測試之后進行6周常規的足球訓練,訓練內容包括了1周1次的力量訓練、每周末進行1次比賽。在6周常規足球訓練之后3天進行第2次測試。
通過運用EXCEL2003軟件對回收的數據,進行錄入,整理成為電子數據,對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將上海綠地申花預備隊作為實驗組,進行6周的結合每周3次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的實驗干預。對上海綠地申花U19B隊進行常規足球訓練,訓練內容包括了日常的足球訓練,每周1次的力量訓練和比賽。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實驗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顯著性水平取P<0.05。
2.1.1 實驗干預前申花預備隊和U19B隊力量水平的分析
深蹲、硬拉和臥推是經典的力量訓練手段也是傳統力量測試的方法,三項測試可以較為直觀、準確地反映運動員身體力量的具體情況,根據測試的結果可以評估隊員的力量水平[2]。
兩隊實驗干預前力量水平指標。預備隊深蹲最大120kg,最小70kg,平均90kg。硬拉最大75kg,最小50kg,平均60kg。臥推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70kg、50kg、60kg。U19B深蹲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110kg、60kg、70kg。硬拉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60kg、50kg、55kg。臥推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65kg、50kg、58kg。由此可見兩隊的隊員力量水平普遍偏低。分析隊員之前力量訓練的經歷可知,隊員們之前的力量訓練沒有系統科學的計劃,很少進行大負荷力量訓練。所以很難在力量水上取得進步[3]。
2.1.2 上海申花預備隊力量訓練內容的分析
上海申花預備隊力量訓練分為兩大內容,分為徒手力量訓練和自由器械訓練。自由器械訓練主要是提高大肌肉群的力量與肌肉量,對提高運動表現具有明顯影響[4]。
訓練負荷方面,隨著隊員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適應性的提高,訓練量和訓練強度逐步增大,在增加負荷的時候,先增加訓練量,再增加訓練強度,避免訓練量和強度同時增加[5]。
2.1.3 實驗干預前30m、T形靈敏測試、垂直彈跳素質水平分析
預備隊30m跑最快、最慢、平均為分別4.5s、4.1s、5s。垂直縱跳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54cm、47cm、50cm。T形靈敏測試最快、最慢、平均分別為8.4s、9.3s、8.8s。U19B隊30m跑最快、最慢、平均分別為4.2s、4.9s、4.7s。垂直縱跳最大、最小、平均分別為54cm、43cm、50cm。T型靈敏測試最快、最慢、平均分別為8.5s、9.4s、8.9s。
2.2.1 移動技術糾正訓練的安排
在實驗組中,用移動技術糾正訓練代替以往常規的訓練前的熱身活動。準備姿勢訓練之后就是安排直線移動技術糾正訓練,也就是利用一些田徑訓練的手段和方法來進行有關跑的輔助訓練,其目的是優化跑姿、提高手腳協調能力[6]。
然后安排側向移動技術的訓練,包括側滑步、橫向跨步跳、側向高抬腿、側跨跳結合平穩落地技術。直線和側向移動技術是多方向移動技術的基礎。
最后是腳步快速移動的多方向移動技術,訓練包含了直線、側向移動的結合、切入移動、折返跑技術。
2.2.2 6周的實驗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能測試的結果
6周結合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的手段對實驗組深蹲、硬拉、臥推成績有明顯提升,30m沖刺有小幅度提升,垂直彈跳(VJ)有提升,T形靈敏測試有提升(P<0.05),見表1。
表1 上海綠地申花預備隊實驗干預前、后體能測試成績
控制組進行6周常規足球訓練之后,深蹲、硬拉、臥推成績有小幅度提升(P<0.05)、30m沖刺成績,垂直彈跳(VJ)和T形靈敏測試提高不明顯(P>0.05),見表2。
表2 上海綠地申花U19B實驗干預前、后體能測試成績
結合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對足球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與預防運動損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在安排力量的訓練計劃時,訓練的強度、量、動作選擇、訓練模式都要依據隊員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科學、合理地安排。以青年足球運動員為例,相對參加大負荷力量訓練的經驗較少。
在進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時,可以將訓練安排在熱身環節,先進性基本的身體關節活動后,再安排移動技術糾正訓練,訓練難度、強度逐漸加大,在訓練中教練員要時刻注意隊員的動作質量,采用多種手段來糾正隊員們的錯誤動作,使隊員更加快速、高效、安全地進行移動。
在青年足球運動隊中開展足球訓練時,在訓練的初始階段可安排6周左右的結合力量訓練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來給予神經-肌肉系統足夠的生理適應,為之后的專項訓練建立一定的體能基礎,做好充分的身體準備。
在進行移動技術糾正訓練時動作質量的把控是訓練的核心要點,動作技術的訓練要從簡至繁,先分析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單純的技術動作問題,還是身體關節功能出現問題,再把技術動作拆分,訓練從單個動作起,逐步過渡到組合動作的訓練。
力量訓練時要規范力量訓練動作技術,訓練負荷從輕到重,首先建立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適應,逐步加大訓練負重,再進行最大力量訓練。運動員具備動作基礎和力量基礎之后再進行爆發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