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周杰
(1.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重慶 401331;2.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 重慶 401331)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各行各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工廠停工停產、學校停課,很多工作都被迫停止或在家中通過網絡來完成[1]。此刻,保障國民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是急需解決的首要任務。家庭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組成要素,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活動,是指以家庭成員為活動對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圍環境為主要活動場所,根據居室環境條件和成員的需要及愛好,利用自己的時間選擇健身內容和方法,增進身心健康,以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發展的社會文化活動[2]。長期以來,家庭體育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且沒有得到家庭、社會、政府及學界的足夠重視,在疫情突襲、全民居家隔離、共同抗擊疫情的現實環境之下,人們對家庭體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
體育是以發展人的自然屬性為目的的身體活動,無論是學校體育、家庭體育還是社區體育都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增強體質為目的。家庭體育是以家庭成員或個體為單位進行的身體活動,因此家庭成員個體的運動行為與體育意識是決定運動開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公民體育意識調查報告(2018)指出:我國國民的體育意識整體還處在較低層次,且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出高認同、低認知和行為意愿滯后的特點[3]。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級階段的需求,但也是最具有優勢的,在停工、停產、停課居家隔離的疫情時期,因個體對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國家大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與鍛煉的情況下,家庭體育隨之開展,首先是以學生為主流的學校網絡課程,帶動或影響了一家人的參與;其次是父母的組織管理,主動組織家庭內部的活動;再次是受到老人不斷堅持鍛煉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受到其他家庭鍛煉、電視傳媒宣傳的帶動,家庭體育逐步普及。從跳繩、平板支撐,到打羽毛球、乒乓球,再到網絡課程的體適能訓練、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各運動類APP平臺內容的自主學習,百花齊放;面對疫情,人們出于對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常通過家庭個體或集體的體育運動來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消除焦慮、穩定情緒、愉悅心情和釋放壓力。
家庭體育是國民接受體育的起點,是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基礎。家庭成員作為活動的主要對象,是老、中、青、幼一起開展的體育文化活動,不同對象的認知和運動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起進行的體育活動將是思想、知識與技能的碰撞,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矛盾、理解、友情、欣賞、鼓勵與關愛等行為,也必然會產生新的規則、感情、尊重和凝聚力。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們對友誼、愛情及隸屬關系的需求,以及對成就、名聲、地位、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或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的需求。疫情使人們限制于家中,其社交和尊重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庭體育的有效實施不僅能夠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能夠促進家庭團結,提升感情,促進交往,增強家庭凝聚力。家庭體育的良好開展可以使個人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尊重得到滿足,能夠調節家庭氛圍,化解家庭矛盾,保持家庭的和諧,提高生活質量。
家庭體育的發展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雖然在逐步上升,但仍不夠成熟,從解決溫飽的物質層面認知到對職業體育的偏見等現象說明了認識水平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化的進步,通過網絡、新聞的宣傳,人民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在不斷提升,以及在“奧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的引領下,體育運動的精神開始從競技場、學校延伸到家庭。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這項新要求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強國夢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家庭體育與學校、社區體育一樣具有實現體育強國的責任和擔當[4]。家庭體育是全民健身運動和社會體育發展的基礎,從自我實現需求層面講,家庭體育作為單項指標正在朝著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和追求的方向發展,家庭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促進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發展,為全民健身運動注入活力,對社會體育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家庭體育的發展能夠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培養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進程的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5]。
影響我國家庭體育開展的主要原因是國民思想與行動的偏離,面對疫情的突然到來,加強體育鍛煉的思潮受到學生網絡課程的影響一時興起,更多的是學生在完成學校體育教師布置的體育家庭作業。因此,需要將終身體育意識落實到實處,體育鍛煉不只是學生的事情,而是每一個國民都應該自覺意識到的非常重要的事情。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提高鍛煉意識及有效落實行動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家長應主動學習和研究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術要領,布置鍛煉內容和監督鍛煉情況,營造鍛煉氛圍,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6]。健康和諧的家庭離不開每一個成員的努力和付出,應該摒棄老舊觀念,合理規劃時間,采用簡單、靈活的家庭鍛煉模式,定期開展親子游戲、跑步、登山、球類等形式的運動,形成固有的家庭體育理念。
根據老、中、青、幼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家庭的中堅力量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家庭體育活動進行統籌安排和設計,靈活多變、循序漸進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學生作為活動的主力軍,家長作為協調組織的總指揮,應將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有效融合,以豐富家庭體育的內容,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中青年人應將多元的文化活動進行遷移,學習西方家庭體育模式,將健身、游戲、競技等先進的運動理念介入其中,以優化家庭體育的鍛煉方式,制定屬于自己家庭的體育鍛煉活動指南;老年人是社區體育的代表,應該發揮社區體育的優勢,將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有效銜接,如在家庭中開展太極拳、廣場舞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項目。
家庭體育不應該只是傳統的項目,兒童的跳皮筋、彈彈珠、擲沙包,成年人的摔跤、擲飛鏢,老年人的健身益智類項目,大都顯得單調,年齡段劃分過于清晰,應該發揮家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融合、優化程序,創造更多形式新穎、有趣的家庭體育鍛煉特色項目;家庭體育活動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開展家庭體育活動是促進和改善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對家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保障。
家庭是體育學習的啟蒙場所,每一個人都從家庭開始或多或少地接受了體育知識和鍛煉技能的學習,家庭對體育的重視與理解程度決定著家庭體育發展的遠度與深度;學校是學生體育技能學習和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主要場所,學校體育的學習直接影響家庭體育的進步和社會體育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7];社區是一個大環境,人們需要利用在家庭和學校體育中學到的技能服務于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形成“家庭—學校—社區”的良性循環,每一個環節都相互作用和影響。因此,應該加強“家庭—學校—社區”3個階段體育知識學習和技能鍛煉的一體化研究,將3個階段的學習有機銜接,研究內在聯系,不能讓思想和行動相偏離,脫節的現象必將影響閉合循環的總體發展,家庭體育作為人們接觸體育的起點,應該注重基礎、注重理念、注重融合[8]。
家庭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必要的場所,因此,國家應該注重經費投入和落實宣傳工作,對國民進行積極指導,對不同區域的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宏觀層面加強社會對家庭體育的重視。政府層面需要完善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建設與檢修,保障基本的運動場所需求;家庭層面,每個家庭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保障家人鍛煉的基本需要,如購置運動服裝、運動器械,布置運動環境等,宣傳運動理念,摒棄原有的不健康、不積極的閑暇娛樂方式,組織開展能夠愉悅身心和有一定鍛煉強度的體育活動,激發家長的主觀能動性,制訂家體育活動庭鍛煉計劃,督促鍛煉行為;個人層面,應積極倡導人們遠離電子游戲、棋牌娛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參與到身體鍛煉之中[9]。
家庭體育活動的開展應該將體質健康檢測作為測試和評價標準,針對活動內容進行一定的指導、監測、反饋與修正。國家應該制定家庭體育活動指南,從身體素質的各個方面設置不同的標準,讓參與者進行自我監測。家庭體育的開展因性別、年齡等條件的差異,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有一定的制約性,但其主要的身體素質和心理評價基本一致,可以對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等身體素質設置一定的標準;對心理感受設置問卷滿意度測評;對全年、季度參加體育活動進行量化,比如每周一次家人登山、每季度一次親子越野活動等,這是對家庭體育開展量化指標的評價,也是提高家庭體育發展的重要途徑[10]。因此,建立家庭體育的檢測評價機制是刻不容緩的,比如學校體育每年實施的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是對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和監督,意義深遠。
家庭體育對個人能增強體質和釋放壓力,對家庭能促進團結和提高生活質量,對社會能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對國家能夠促進體育強國發展與振奮民族精神。因此,值得家庭、社會、國家及學界進行學習和探究。
國家應加快謀劃制定、出臺落實關于家庭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賦予家庭體育新的活力與生機;社會需完善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務,促進家庭體育作用的發揮;學校、社區應與家庭有效融合達成共識,為家庭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家長應做好指揮官,學習鍛煉方法,策劃鍛煉內容,為家庭的團結和諧及身心健康助力。家庭體育的有效開展是落實個人健康成長、家庭和諧幸福、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及民族興旺和國家富強的基石,對實現體育強國偉大戰略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