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萱 黃勝男 黃之彧 李姝婷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大眾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認同不斷提高。然而,在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愛國情感和價值觀念受到來自不同媒介和的沖擊,這讓國家認同的構建更加復雜。此外,一些海外媒體關于我國的報道信息扭曲事實真相,對我國的國家形象進行抹黑捏造,種種不當言論是形成國家認同過程中的阻力。近兩年發生的突發事件,引發了對愛國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深思。青少年是公民中關鍵且特殊的群體,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分析青少年的社交使用情況和關注熱點,探究青少年在社交軟件對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培育的作用和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國內學者已有對青少年新媒體與國家認同的研究,但群體和對象都較為寬泛,本研究聚焦于新浪微博和中學生群體,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旨在探討中學生在形成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的網絡傳播環境,分析微博平臺的新聞框架對中學生民族情感培育所存在的問題和負面效果,并尋找相應的解決方式。
筆者在2020 年12—2021 年2 月向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部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212 份,進行篩查,剔除漏題、少題等異常問卷后,共回收有效問卷195 份,有效率為91.98%。問卷詢問了中學生微博基本的使用情況以及微博使用中有關國家和民族事件的態度。參考相關文獻,總結出以下三個典型問題。
根據表1、表2 結果顯示,63.59%的同學會主動關注官方媒體賬號,其余同學則是在收到推薦后關注;只有47.2%的同學表示“在微博熱搜中相較于娛樂新聞我更關注社會政治新聞”,86.11%的同學會在關鍵時間點如國慶等節日點贊、轉發、評論相關微博,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可以看出,中學生使用微博時政治關注的積極態度并不明顯,對于熱搜中時事新聞作出圍觀行為的同學占比不高,微博上的多元領域和娛樂信息是中學生主要的關注點。此外,大部分中學生會在關鍵時間節點上基于官媒進行一定互動,此時中學生的微博政治參與程度較高,中學生在接受主流意識,與官媒進行一定的互動,表達自己對主流觀點的認同。

表1

表2
表3 結果顯示,除去國家時事(73.30%)領域,中學生同時傾向于關注明星(74.36%)、生活休閑(58.46%)、音樂(50.25%)、美食旅游(41.54%)等娛樂方面。可見,娛樂信息之中豐富的板塊和海量信息會擠占中學生的微博使用時間,讓新聞大事等嚴肅性事件被瀏覽的時間減少,能夠獲得的關注度降低,微博中的文化娛樂為青年求新求異、填補空虛、休閑釋壓提供了渠道,并從中獲得身體刺激與快感[1]。不同于傳統媒體,微博娛樂化的傳播傾向讓中學生對獲取信息的方向性削弱,對理智、規范、正式的主流信息容易產生排斥情緒,從而沖擊了官方信息的傳達,一定程度上解構了主流話語的體系。

表3
由表4 可見,64.10%的受訪同學表示會受到大V 們不同于主流聲音的影響,83.33%的同學認為微博應該加強平臺上政治和社會新聞的篩選。據此可知,高中生對于主流聲音和觀點并非會全盤接受,同時會收到來自意見領袖們不同角度的信息,參照意見領袖們的異質觀點。除此之外,大多數同學意識到微博上關于政治時事的發布需要進一步的把關,微博上的海量信息和多重來源離散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干擾了中學生對官媒的關注與互動,不利于中學生對于時事進行深度思考,影響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表4
美國學者李普曼指出:媒體會設置一個擬態環境,防止人們被錯誤輿論所影響,而產生誤解。不同于過去,微博中的官媒形象和所處的擬態環境是由媒體本身和受眾共同來建構的。在各類社交媒體占領互聯網空間的今天,個體用戶會通過表達與自己主流相符合的話語讓自己與群體規范匹配,建立與集體的聯系。社交媒體的話語權呈現多元泛化的趨勢[2],這為個人觀點和想法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性,傳統媒體在發布信息的把關上也變得接地氣、更親民,所選擇和加工的新聞結合了多種呈現形式。因此,微博上的官媒打造的傳播環境,有利于用戶進行確切實在的互動,如相較于紙媒視覺度更高的圖片,信息集中的短視頻,正文添加話題TAG 等形式,用戶的信息接受方式更多樣。此外,微博的轉發、評論、互動機制,沖擊了傳統媒體往常發布信息的單向性,話語權被稀釋到用戶手中,變得更加平等,中學生作為用戶個體之一,在微博上表達與大趨勢一致的個人觀點,體現出其與主流價值觀的共鳴和認可,與官媒進行交流互動,即參與愛國、正能量、積極氛圍的建構。而官媒習慣在關鍵時間點和事件上發出的信息也較為簡潔、醒目,信息短小明確,例如H&M 事件中人民日報“我支持新疆棉花”微博,直接創建話題配圖海報,這類微博更容易被人們的轉發,從而讓信息的傳播頻率增高,在微博的擬態環境中容易被反復強調,從而營造了微博中民族主義的氛圍,為用戶提供了明顯的導向。
微博上的博主、大V 擁有可觀的粉絲量,具有一定的活躍度和可信度,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可以稱之為是微博平臺上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自媒體時代被放大,實現了身份的“賦權”加冕,有較高的話語權[3],這些博主由于擁有大量的粉絲,進行響應和裂變傳播,能夠影響輿論的走向,牽引用戶的表達態度。中學生處于青春成長期,大多具有叛逆心理,追求標新立異,不愿迎合普世大眾,因此容易對崇高的主流新聞傳播產生抵觸心理。并且,中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學習的知識不夠深入,看待事件的視角容易片面化,多會出現困惑、迷茫的心理,從而容易受到意見領袖們反對、不滿主流價值觀的觀點的影響,成為意見領袖們的跟隨者,受到意見領袖們的暗示,對主流聲音表達自己溫和的抗議,不愿完全和主流聲音一致,接受主流所傳遞的正能量、愛國的思想,心中的價值觀發生搖擺。此外,官媒所傳達的信息絕大多數為正面、直接的角度,并未進行兩面提示,使得信息的權威性容易受到沖擊,輿論容易產生不滿和拒絕的負面情緒,使得中學生在遇到反對抗拒主流聲音的時候難以免疫。意見領袖的作用因此被放大。
不同于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官媒在議程設置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占據強勢的主導地位。在這樣的擬態環境下,中學生的國家認同形成依賴于自身信息的選擇接觸。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中學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微博上選擇關注的博主大多在娛樂領域,中學生所接觸的微博信息都是自我選擇“把關”后的推送。因此,中學生的微博空間被他們所感興趣的其他博主所填補,官媒難以建構具有影響力的媒介環境,主頁上出現的官媒信息很可能被大量的其他娛樂話題所淹沒,其發布的信息在中學生個人設置的議程中被強調的頻率減少,有利于培育國家認同的主流聲音由此被其他娛樂信息擠壓,信息所獲得的關注度降低。此外,微博上官媒時事新聞的嚴肅性與中學生自主選擇的自媒體的多樣性產生了矛盾,中學生對微博上正式的官媒信息的興趣被減弱。從這個角度看,中學生在使用微博的過程中國家認同感的形成受到諸多其他信息的干擾。
微博作為一個分享簡短及時信息的網絡平臺需要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積極傳遞符合主流思想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文化內容,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學生的價值觀還于塑造時期,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影響,因此,微博平臺要加大對官方媒體信息的推薦力度,增加引流,提高官方媒體信息的占比,增強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此外,當下的自媒體發展迅速,普通大眾也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部分海外媒體也借助微博平臺來宣揚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思想,煽動青少年盲目追求和羨慕國外的思想觀念,摒棄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面對眾多干擾,主流媒體的官方賬號要加強對輿論的積極引導,發揮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糾正自媒體引起的輿論偏離,爭奪議程設置權,提高信息發布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增強官方媒體的可信度。同時,作為官方媒體,可以增加與用戶的互動,進行及時溝通,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報道,用權威的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并且,微博對信息的把關相對較弱,信息傳播管理環境過于寬松,導致很多不良信息在平臺中肆意傳播[4]。微博端需要嚴格審核平臺內傳播的信息,對與事實不符、惡意抹黑國家形象的內容進行屏蔽。
中學要加強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系統化,發揚傳播愛國主義思想,提高民族自信,讓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當前不少高中學校的思政教育止步于課堂,形式較為單一,學校應當采取更加新穎的模式,尊重學生的特性,把思政教育與當今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掛鉤,是學生對國際局勢產生更全面的了解。民族自信基本源自民族文化的認同,而文化認同則需要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發展是必要的。學校應當以思政教育為基礎,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課堂內容有機地關聯在一起。此外,學校可以與社會上的場館機構諸如愛國教育基地合作,舉辦思政知識問答、歷史話劇演出、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之類豐富有趣的活動,共同培養中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愛國情懷。
持續深入發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需要緊跟并把握社交網絡的流行熱點,為國家形象的傳播注入活力。例如,丁真在網絡上走紅后,在代表家鄉和民族形象,助力推動山區經濟發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央視記者王冰冰憑借甜美的長相與過硬的業務能力獲得了一大批年輕人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她們而更加關注央視新聞播報等節目。正能量的年輕人物更能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有利于擴大官媒信息的受眾面。官媒可以發掘此類人物并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優勢,獲取青少年群體的信任和興趣,同時激發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愛國情感。此外,國家相關部門需要關注反饋機制,利用社會各方的反饋協調、調整各部門及發聲方的工作運行模式,形成一套體系的、各個環節相輔相成的、成熟的網絡愛國教育陣地,構建更加完整成熟的網絡愛國教育陣營。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軟件受到眾多青少年的依賴,在使用這類軟件的同時,中學生容易不自覺地被影響。微博豐富了中學生的業余生活,帶來有趣內容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良思想的滲透,從而影響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應正確認識微博等新媒體在互聯網環境下對愛國價值觀培育發揮的作用和帶來的挑戰,結合傳播學的科學理論,用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方式更好地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