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嬋
摘要:目前抑郁癥人群范圍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問題越來越被重視,而且青少年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也會出現類似抑郁癥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抑郁癥知識,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行為情緒變化,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抑郁癥;初中;策略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而一旦患上抑郁癥,都會對正常的生活學習產生嚴重的影響,嚴重者可能會有自殺的傾向。學校教師必須對抑郁癥有一定的了解,努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學生擺脫抑郁癥的困擾。
一、抑郁癥的癥狀表現
抑郁癥患者通常會有一些明顯的癥狀表現,和成年人的目光呆滯或失神長久關注一個地方的表現不同,初中生的表現更加不容易被發現。正常情況下最明顯的就是情緒低落,產生自我存在和自我價值的懷疑,不愿意和朋友交往,對家長和教師更是產生深深的排斥,對任何事物都難以產生興趣,經常悶悶不樂,做事磨蹭拖拉。而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反應遲緩,記憶力下降的現象,語速與平時相比也會緩慢很多,對未來和理想沒有追求。整體缺乏這個階段青少年應有的蓬勃生命力。在身體健康方面也會出現一些似病非病的特征,胸悶頭痛,食欲下降,肢體乏力,但是在醫學檢查中卻發現不出什么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自殘或者自殺行為。當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這可能并不僅僅是學生簡單的厭學或者叛逆行為,而是由于心理疾病產生的癥狀。教師必須有足夠的判斷力,并采取積極對策應對青少年不良情緒帶來的各種危機。
二、面對抑郁癥的應對策略及預防措施
目前對抑郁癥的病情成因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外在環境對人們造成的精神沖擊進而導致正常心態的失調是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基于此,教師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學生預防和積極化解抑郁情緒帶來的不良后果。
(一)多角度評價幫助學生提升自信
青少年抑郁癥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生活中出現挫折性打擊,以至于過分消極評價自己,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深深的無力感會讓他們產生抑郁情緒。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層次多角度肯定他們的可取之處,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樹立信心。
比如在進行考試分析時,教師要從學生個人的成長軌跡來進行科學評判,對于進步之處進行積極鼓勵,引導他們科學全面看待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促進個性化的成長和發展。評價一個學生不能僅僅從成績出發,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多方面的表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二)關注未來激發積極情緒
抑郁癥患者的典型表現就是情緒陷在往事中難以自拔,對過去的事情難以忘懷,對未來不抱有希望。這階段的學生思想心智尚不成熟,經常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且消極情緒會帶來更持久更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育中,要引導學生看到未來的希望,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
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指導,引導他們在興趣的基礎上設立未來的規劃,暢想無限精彩的明天,通過轉移注意力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發展的廣闊空間和可能性,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更好地活在當下。
(三)重視體育鍛煉緩解情緒壓力
體育運動能促使血液加速循壞,并且使人產生愉悅的激素,是緩解壓力、保持情緒平和的重要途徑。初中生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地發展,知識學習和體育鍛煉不能厚此薄彼。教師要科學規劃學生的學校生活,保證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
比如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教師不能占據體育時間為文化學習時間,保證充足的運動量。另外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體育教學資源,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情緒。
(四)密切家校溝通做好預防工作
初中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校的密切配合。這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在和家長溝通方面存在很多困難,但是家庭第一教育的作用不能被忽視。而且學生的很多不良情緒也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都會對一個正在自我覺醒的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積極和家長進行溝通,全面分析學生的情況,引導家長轉變觀念,能夠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不批評不指責的傾聽對話,了解孩子的苦悶和迷茫,科學調整家庭關系,幫助學生實現情緒的合理宣泄。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幫助青少年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專門的家長座談會,向家長科普一些青少年抑郁癥的知識,幫助他們深入認識這個問題,并且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正確處理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發現學生抑郁癥情況之后,也能采取科學的措施幫助學生走出來。面對特別嚴重的情況,就應該及時就醫,尋找專業人士進行專業的治療。
總之,現在越來越多的抑郁癥患者出現,初中生中的發病人群也在逐步上升。教師必須加深對這方面問題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和防范,面對抑郁癥學生,做好相關的疏導工作,并借助家長和社會的力量,共同為學生擺脫情緒困擾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青少年同伴依戀對抑郁的影響:朋友社會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J].連帥磊,孫曉軍,田媛,閆景蕾,牛更楓,童媛添.心理科學.2016(05).
[2]初中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劉志軍,劉旭,冼麗清.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