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翠
摘要:語文教師要肩負起復興傳統文化的重任,將國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讓學生“悅讀”圣賢書,汲取國學經典中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和養分,成長為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生力量。
關鍵詞:國學教育;語文教學;“悅讀”;具體措施;“中國夢”
國學,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人民生存、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抽象與概括,它培育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如何將國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在提高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引導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成為當下亟待思考的問題。
一、國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當下社會“快餐文化”的盛行,不少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甚至鄙夷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國學教育之路并不順暢。國學體現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基本上是經典的古詩文,學生本來就怕學文言文,加上受到教學進度的限制與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更側重于知識點的講解、答題技巧的規范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導致學生僅停留在字面的膚淺理解上,對其中的優秀道德文化精髓點到即止,重實用輕原理;忽視了對學生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養,在語文教學方面缺乏國學教育動力。
二、國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國學教育的保障機制
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要保障國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常態化,首先需落實國學教育的課程化:一是把經典“悅讀”活動——“愉悅地讀國學經典”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每天早讀、晚讀以誦讀國學經典為主。二是落實教師,學校要成立國學教研組,培養一批骨干教師,積極開展國學研究,還可因地制宜,編寫國學校本教材。三是落實教材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各年級的語文教材及配套的課外閱讀教材或自編的國學校本教材,甄選適合各年級學生學習的經典閱讀文章。堅持每天早晚誦讀、默寫經典,以讀促寫,以寫悟讀。四是落實考核評價制度,既包括日常的考核,又包括每年的檢查,每學期舉行“悅讀節”,邀請家長參與,展示與激勵,提高師生參與讀經典、學經典、寫經典的熱情。
(二)提高教師的國學素養
有效、長效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關鍵在于教師,語文教師的責任感、執行力、“悅讀”興趣直接影響學生“悅讀”。所以,首先應組織教師進行系統的學習,認識到國學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另外,每學期送書給教師“悅讀”,組織教師讀名著、謄經典,開展“悅讀”經典分享會、國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讓教師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髓,提高其國學素養,教師愛“悅讀”,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也愛上“悅讀”,從而“潤物細無聲”地達到文化育人,文化發展人的目的。
(三)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國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活”起來、“樂”起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枯燥的咬文嚼字必然會讓學生對古詩文國學經典望而生畏。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方式也要多元化。要解決學生的畏難情緒,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每接觸一篇新的古詩文,要求學生立刻翻譯出來,往往特別艱難,但讓他們誦讀出來就明顯輕松得多。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提出:有些詩文應該要求學生誦讀,以達到積累、體驗以及培養語感的作用。而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傳統的朗誦、吟誦、記誦等,而像《水調歌頭》《月滿西樓》等名曲便可唱誦,還可利用多媒體電腦平臺配樂、配背景創設情境來演誦。“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多樣化的誦讀方式激發出學生濃厚的興趣,對于學生語感的養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非常有益。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說過:“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熟讀成誦,學以致用,寫作時則意到筆隨,文思泉涌,筆底生花,水到渠成。學生在誦讀中不知不覺日積月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融會貫通,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讀寫能力。
第二,借助視頻資料學習經典名著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有效途徑。如教學《西游記》等古典名著時,可播放一些相關影視劇的視頻,更直觀地吸引學生學習原著。而一些文藝評論性、賞析性的電視節目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精髓,如《百家講壇》、《詩詞大會》等。在講讀《聊齋志異》之《王六郎》時,播放《文化中國》的相關評論,不但深深吸引了學生,還能加深對王六郎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貴品質的理解,在知識教育中融入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達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第三,要提高國學教育的質量,不應僅依靠課堂教學,還需要舉行多元化的語文主題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達到“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目的。如定期舉行國學專題講座,由具有深厚國學修養的教師或邀請省市名師來擔任主講人,讓學生與名師名家思維碰撞,并面對面解疑釋惑。此外,還可以舉行各類國學比賽,如漢字聽寫比賽、書法比賽、朗誦比賽、征文比賽、國學知識競賽等等。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可舉行手抄報比賽,遴選優秀獲獎作品在校園中進行展覽。
在專題活動和比賽中滲透國學教育,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教學中“育人”,不是為了應試,但學生的國學素養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寫作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語文成績也便會水漲船高。更為重要的是,國學教育激發出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滋養他們的人文情懷,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娜娜. 語文教學與國學教育[J]. 大學教育, 2012(9):69-69.
[2]賈永輝.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國學思想[J]. 學周刊, 2011(3):16-16.
[3]余星星.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J]. 贏未來, 20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