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彬 余奐 吳海琴
(1.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2.茅家嶺中心小學 江西上饒 334000)
當今人們越來越脫離“身體力行”來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在世衛組織2009年的報告中全球領先的死亡風險因素中缺乏身體活動(5.5%)位列第四[1],由缺乏身體活動帶來的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共識。越來越多的現代年輕人身體素養低下,這一趨勢帶來的后果是一系列心臟代謝、肌肉骨骼、社會心理高危風險和疾病,這些問題很難解決,而且管理成本高昂。身體素養關系到人們的終生健康和福祉,這一公共衛生危機具有深遠的生物醫學、經濟和社會影響[2]。為了應對這樣的危機,西方學者Whitehead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身體素養)的理念[3],國內亦有“體育素養”的譯法[4]。這一理念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已建立較為完善的身體素養測評體系并應用于青少年身體素養的評估。我國于2019年8月頒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要持續提高全民族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特別是青少年的身體素養要顯著提升,要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5]。
身體素養是指珍惜并承擔參與終身體育活動的責任所需的動力、信心、身體能力以及對體育知識和價值的理解[6]。
身體素養被認為是利用人類身體活動的潛力,通過鍛煉身體活動潛力來增強對自身身體的了解和外部世界的互動。當人們對身體活動潛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一個人就會在自我控制中成長,變得善于與世界互動。它包括身體能力、身體體驗、身體認知、身體行為4個要素[7]。身體素養的核心是動機、身體能力、自信、與環境的有效互動,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這種相互關系如下圖1所示[8]。
圖1 身體素養內部屬性關系
動機(A)可鼓勵參與,而參與可增強自信和身體能力(B),自信和身體能力的發展可反過來維持或增加動機。
自信和身體能力的發展(B)可促進與廣泛環境的順暢互動(C)及與環境的有效關系,以及由此帶來的新挑戰,可反過來提升自信和身體能力。
成功地與各種環境建立有效的關系(C)可以增加動機(A),增強的動機反過來可以鼓勵探索和促進與環境的有效互動。
其他3個特征(D、E、F)隨著動機、自信、身體能力和流暢的互動的增長而發展。(D、E、F)的發展則繼續促進A、B和C的發展,身體素養水平越高的人參與和享受體育活動的能力越強,與劇烈運動相關的損傷和與運動無關的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也越低,形成了提高生活質量的良性循環[9]。如果缺乏動機(A)將影響參與,不利于信心和身體能力(B)的發展,不利于身體與周邊環境的互動(C),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早在1933年美國學者Laporte就曾說“身體上的文盲應該和所謂的精神上的文盲一樣令人憎惡”[10],在國外與“Physical Literacy”相對的應的詞為“Physical Illiteracy”[11],“Illiteracy”意為文盲、無知。國內對“Physical Illiteracy”的論述很少,有學者稱為“體盲”[12]。該文為了闡述和閱讀的便利性把不具有身體素養的人稱為“體盲”即“Physical Illiteracy”。
Whitehead[8]認為“體盲”將避免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參加任何身體活動。這可能包括連短距離的路都不走、避免打掃房屋和園藝等任務,更喜歡快速做飯的方法(如點外買等),總是使用遙控器打開電器。個人不會被激勵去參加有組織的身體活動,因此他們的身體能力不會得到任何改善或發展。他們對自己在體力活動領域的能力沒有信心,從這種參與中得不到有意義的反饋。個人在這方面的潛力會有非常低的自尊水平,會避免所有不必要的體育活動,以防止失敗。如果一個人從不重視體育活動的動力、信心和身體能力,他們就可能成為體育文盲(Physical Illiteracy)[13]。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具備身體素養的人則是“體盲”。
身體素養可以理解為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于全人生存發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水平[14]。它是一種身體自我與身體環境之間的動態交流,不斷地融合對身體挑戰的感知閱讀和適當的反應。Whitehead描述了一個有身體素養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特征[8]。
(1)可以被描述為一種性格,其特征是利用天生的運動潛能,對生活質量作出重大貢獻的動機。
(2)面對各種各樣的身體挑戰時都能保持鎮定、最優化和自信。
(3)敏銳地“閱讀”身體環境的方方面面,預測運動需求或可能性,并以智慧和想象力做出適當反應。
(4)具有良好的具身性認知能力,加上與環境的明確互動,將產生積極的自尊和自信。
(5)具有敏銳的具身性認知能力,自我表達流暢,通過非語言溝通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具有敏銳的感知和察覺能力。
(6)身體素養良好的人將有能力確定和闡明影響其自身運動表現有效性的素質,能夠理解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原則。
因此,“體盲”的特征主要是指在生命歷程中避免任何超過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身體活動,缺乏參與體育的動機、自信不足、對體育知識和價值的理解不夠,不能準確“閱讀”和理解身體環境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人。
導致身體素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客觀原因,也有體育觀念、體育意識等個人主觀因素。
現代科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生產方式的轉變及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的巨大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開發,機器人能夠完成更多復雜的工作,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生活方式的變化讓人類需要親力親為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少,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一日三餐,“宅男”“宅女”越來越多,網絡社交軟件甚至在深刻變革著人類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人們不需要靈活敏捷的身體就能滿足生產生活所需,所以人們變得越來越不想動或者不需“親力親為”,人的身體被現代生活方式這個枷鎖牢牢困住。
自從人類踏上工業革命的列車,人類生活越來越依靠大腦的智慧,既然社會勞動中腦力勞動的比例越來越大,如何才能解決理性壓倒感性、心靈壓倒肉體的問題?體育的價值就在于使飽受文明重壓肢體不能伸展的腦力勞動者重拾日漸衰落的肉體的力量[15]。身體素養的提出就在于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身體力行”,使參與身體活動成為人生旅程的一種常態,也就是貫徹終身體育思想。
盡管學校體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會充分考慮三維教學目標,但這往往停留在教案上,學生并沒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體育知識和體育的價值。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偏重對學生身體能力和身體形態方面的評估,對學生參與體育的動機是否強烈、信心是否充足沒有統一的量化評價指標。在這種體系下導致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在過去和現在都有一種微妙的趨勢,那就是將運動技術表現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焦點[16]。
家庭體育觀念和態度對體育參與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差異主要源自于家庭,學校體育資源的培養作用相對較弱,父母對子女身體活動的陪伴、支持和引導作用越強,子女身體活動達到標準的可能性則會越大[17]。還有研究表明,在體育鍛煉活動家庭支持環境中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均優于不支持環境中學生的各項指標,體育鍛煉活動家庭支持性環境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促進作用[18]。因此,“家長榜樣”“家長認識”[19]在家庭體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不僅僅是對青少年的影響,家庭體育觀念對所有家庭成員都會有影響,但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中特別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父母很少會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家庭活動中也少有與體育相關的活動,可能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參與體育的動機不強、信心不足的影響。
身體素養作為人類的一種能力,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年齡多大,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身體素養既不是一項發現,也不是一項創新,它是一個隱喻,賦予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與身體環境進行具體溝通的能力[20]。就好比人們能認識、拼寫、閱讀漢字,但每個人運用漢字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人能夠用漢字寫出文辭優美的文章,而有人只能發揮漢字最基本的功能。“身體素養”這個提法就是打破傳統體育偏向精英化的趨向,讓身體素養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美國阿斯彭研究所2015年發布的一份關于身體素養的全球報告指出,“英格蘭、加拿大和威爾士建立了最完善的身體素養計劃,主要通過體育和教育(機構)系統開展身體素養項目”[21]。美國的國家體育教育標準的最新版本已經把發展有身體素養的個人作為其基本目標[22]。我國在2016年明確提出了要將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作為我國未來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則明確指出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身體素養”一詞描述的是為了在一生中保持適當水平的身體活動而發展起來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身體素養包含的遠不止學校的體育教育或有組織的體育活動,還提供了更廣泛的體育活動概念。Roetert和Jefferies在研究了身體素養的定義后得出結論,體育鍛煉能培養孩子的身體能力,這樣所有的孩子都能高效、安全地運動,并能理解他們在做什么,其結果即身體素養,是兒童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23]。所以,體育教育是提升身體素養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體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個人身體素養。從“受過體育教育”的人轉變為“具有身體素養”的人。
“素養”指一個人的修養,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素養”的發展是一個動態和持續的過程。當前,關于體育的術語偏重于把“身體”作為物的屬性來描述,有種刻板印象認為身材高大的人體育肯定不差,嬌小瘦弱的人體育不好。另外,當描述一個人的體育成就時常用“籃球打得好”“足球踢得好”等表述,它追求一種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讓人覺得體育的目的是追求運動成績,而且對某些年齡(兒童)或階段的人來說是超出自身能力的。與這些描述相反,身體素養被描述為一種所有人都能發展的能力,適用于每個人,不受年齡或身體能力的限制。正如孔子所言的“修身”,對“素養”的追求應該是無止境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身體素養的發展是一種動態和持續的過程,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僅是追求技術上的完美、運動成績的提高,更是通過提高身體素養從容應對身體環境挑戰的能力。
身體素養是一筆終生的財富,可以豐富各個年齡段的生活。“素養”是必須培養和保持的,否則它就有可能消失。所以,把身體素養視為一次旅程而不是終點是最恰當的。
身體素養可以被描述為一種性格特征,其動機是利用天生的運動潛力,對生活質量做出重大貢獻。最終目的是通過提升身體素養從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Literacy”的意思是“讀寫能力”,作者的本意是用來描述“讀寫”身體周圍的環境,而人的基本運動能力如“走、跑、跳、平衡、協調”等則是“詞匯”,“詞匯”越豐富,“閱讀”環境的能力以及根據環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就越高。比如,“跑”最簡單是在平整的地面上跑,如果增加難度在崎嶇的山路上跑,或者在崎嶇的山路上負重跑,就需要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通過平衡、協調等來調整身體活動的狀態。這種對環境的“閱讀”和“理解”以及做出的適當反應就是身體素養的表現,這種能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們能對各種場景應付自如。
總之,有身體素養的人具有積極的態度,對自己的身體能力有信心,輕松地完成日常任務,參加體育活動,這是一個積極和有益的體驗。
如今,體質下降、肥胖、近視等因身體活動減少而產生的問題頻頻出現,從歷史發展來看,身體素養的問題從未有今天之緊迫。“身體素養”的提出也就是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身體危機,減少“體盲”的有效措施是提升身體素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努力。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個人對體育價值的理解,只有個人轉變思想認識到身體素養在生命歷程中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去行動,做一個有身體素養的人,并把它融入到生命的旅程中。在體育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應提升全民族身體素養,特別是青少年身體素養,實現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