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399)
體育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體育舞蹈是體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課程思政指導基本方針的基礎上,體育舞蹈課程的設置也應當兼具專業和思政特性。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的變革及經濟的轉型,促使人們思想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與改變,其中呈現出了許多的新特征。學生接受新事物、前沿觀念的適應性相對較強,所以價值取向也存在多元化表現,此時如果不加以進行干預,很容易導致錯誤思想理念的形成。對此,探討體育舞蹈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合具備顯著實踐性價值。
對于體育舞蹈教學而言,體育舞蹈的教育價值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一方面是健身優勢。德國教育研究者認為,跳舞者跳1.5min的快步舞心率變化和跑800m運動員無明顯差異。加拿大研究者對22名女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跳3min牛仔舞之后學生心率最高可以達到210次/min。與國家體育總局規定的學生體育鍛煉達標當中3min踩箱運動強度相似。換而言之,體育舞蹈本身的作用之一便是健身作用,結合應用課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健身作用[1]。另一方面是美育作用。體育舞蹈練習要求學生時刻保持優美且挺拔的姿勢,長期的舞蹈練習要求學生身體姿態時刻維持優美狀態。另外,體育舞蹈屬于音樂節奏下基本步伐及身體動作的一種詮釋性舞蹈,可以促使學生在舞蹈過程中接受舞蹈文化、藝術、服飾及音樂等多方面的美,久之便可以實現對文化的理解、藝術審美的認可,從而提高自身審美能力。
自從2018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之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以及誰培養的問題越發突出和明顯,尤其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2]。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舞蹈教育是時代及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教育中應當堅持顯性與隱性教育的統一性,挖掘其他課程及教學方式方法中包含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實現全員、全方位的育人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之下,社會變革、教育發展及個體進步都需要人進行適應,此時便需要學校方面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達到職業教育中育人教育目標。另外,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同時滿足教育發展及個體進步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課程教學的新要求,兼并課程思政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必然性選擇,這也是舞蹈課程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標。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合理滲透課程思政是推動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階段不僅是學生掌握文化的階段,同時也是學生形成基本道德人格并面向社會的階段。對此,將課程思政合理融入體育舞蹈課程,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教育中自覺踐行愛國主義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基本信念,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人格健全及身體健康的新時代青年。
將美的學習、賞析、領悟等貫穿在舞蹈課程教育中具備較高的實踐性價值,在舞蹈技能學習期間,可以從基礎動作的訓練開始,到舞蹈作品的演繹等方面保持規范化標準,無論是動作的演繹還是情感的表達都應當以美作為基礎進行衡量[3]。例如,敦煌舞的手形豐富多彩,并以“S形三道彎”的造型美著稱。新疆舞在表演期間需要表演者立腰拔背、昂首挺胸、輕快利落。在民族民間舞蹈訓練過程中,這些標準都可以促進學生形體氣質的培養。借助課程當中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知識的講解、滲透及技能的實踐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并欣賞自然、生活、藝術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健康審美情趣,基于對藝術的熱愛、美好事物的熱愛,將這種對美的體驗傳播給身邊人,并為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提供支持。
紅色精神屬于我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基本象征,同時也是激發共產黨人追求信念、理想的力量來源。紅色舞蹈也是傳承紅色文化及紅色精神的重要教學環節。在舞蹈教學期間合理地滲透紅色舞蹈作品,一方面可以有效傳承與弘揚革命歷史事跡,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的人[4]。在體育舞蹈中融入課程思政需要突出匠心的培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借助儒家文化中的“仁愛”“善心”“誠實”等品質,培養學生的為人處世能力。在意志力方面,需要培養學生承擔挫折、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在教育期間應當鼓勵學生面對實際問題,能夠冷靜地審視自己的缺陷,不抱怨、不悲觀,能夠腳踏實地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學生的社會競爭意識,以自我激勵的方式追求成長。
在學生課程思政期間需要突出人生意義的指導教育。對于高職體育舞蹈學生而言,其人生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走出以自己為中心、功利性主義的價值觀念[5]。對此,在教育中可以借助開放性的教育策略,促使學生更好地保持與外界的交流,通過體驗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突出個人觀念與善惡判斷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逐漸對社會的公正、平等、民主等進行深入理解,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形成正確的認同。
在教學期間需要明確具體的內容與方法,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教學期間需要注重教育內容與黨的思想一致性,在體育舞蹈教育中需要強化教育力度,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6]。這是體育舞蹈教學中課程思政內容的關鍵,同時也是體育舞蹈教學期間課程思政的目標。在體育舞蹈教育中滲透課程思政需要特別重視方法的有效性,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開展教學。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課程思政需要基于含蓄且委婉的方式穿插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學生的水平相對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積極性不足、沒有學習動力,課堂上參與主動性不足。在教學中需要明確學習的助推模式,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實現對自我職業技能與職業生涯的推動。在學生認識到學習重要性的時候,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習從被動轉變為主動[7]。在體育舞蹈教學期間,要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突出因材施教。與普通大學生相比,體育舞蹈學生的基礎更薄弱,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應用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是應當抓住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借助新媒體工具與手段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
課程思政工作最為困難的問題是如何衡量教育的效果,教育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借助行之有效的方式實現對教育效果的評價,并從中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從而實現教育經驗的不斷積累,為后續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持。當前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存在單一的現象,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表現及考試成績列入思政考核內容進行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等,學生之間的了解程度顯著高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所以學生相互評價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根據目前來看,可以積極構建評價跟蹤機制,對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創業就業、社會公益等活動的表現進行大數據分析,并綜合實現信息反饋,實現對學生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更好地體現育人教育理念的全程化與全員化特征。
體育舞蹈教學中思政課程的開發與應用是素質教育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育人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體育舞蹈的育人資源,學校領導層面需要制定詳細的課程思政體系并構建實踐性平臺,同時建設保障、監督與引導、評價考核等機制;教師方面則需要具備較強的思政課程教育意識及國家育人戰略性意識。只有學校與教師雙方面的共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文化自覺性,提高文化自信并強化文化品位,促使學生的人文、審美及藝術素養等達到有效的提升,為體育舞蹈教育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