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升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統計局計算站,安徽 宿州 234300)
“十三五”以來,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總量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縣生產總值從“十二五”末的158.01 億元,增長到2020 年的270.99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7.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第二產業年均增長8.6%,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1%。
五年來,泗縣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二五”的32.2:35.4:32.4 調整為2020 年的22.3:29.2:48.5,第一產業比重下降9.9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6.2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16.1 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漸趨合理,不斷優化。
1.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十三五”期間,泗縣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一系列惠農方針政策措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縣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50.93 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60.59 億元,年均增長3.5%。
2.工業實力不斷增強。五年來,泗縣不斷完善工業發展規劃,打造優質工業發展平臺,逐步形成了農機裝備、汽車零部件、節能環保、智能裝備等特色產業為支撐的工業體系。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快速擴張,運行質量效益顯著提高。截至2020 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44 家,其中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5 家;完成增加值40.4 億元,年均增長8.6%。全縣工業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46.86 億元增加到2020 年的61.6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8.4%。
3.服務業發展提質增效。五年來,泗縣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支點,出臺實施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商業零售、住宿和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逐步改造提升,計算機和軟件服務、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興服務業不斷壯大,全縣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十二五”末,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51.23 億元,占GDP 的比重為3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41.1%。2020 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31.39 億元,占GDP 的比重為48.5%,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6.1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49.3%,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2 個百分點。
1.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十三五”期間,泗縣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緊緊圍繞投資政策和產業發展導向,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16—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5.2%、16.9%、19%、16.5%、8.4%,年均增長17.1%。房地產開發投資由“十二五”末的16.4 億元增加到2020 年的62.4 億元,年均增長30.6%。
2.消費市場繁榮活躍。五年來,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消費品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在市場供應充足、消費環境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社會保障逐步健全完善等積極因素的強力推動下,全縣消費需求穩步提高,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十三五”期間,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7%,2020 年達130.5 億元。
3.開放水平逐漸增強。五年來,泗縣準確把握新時代發展脈搏,積極擴大開放領域、深化開放層次,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縣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引進內資數量均大幅增加。全縣外貿出口總額由“十二五”末的1.4 億美元增加到2020 年的3.33 億美元,年均增長18.9 %。實際利用外資由“十二五”末的0.65 億美元增加到2020 年的1.57 億美元,年均增長19.3%。
1.財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時期,全縣財政收入跨越20 億元大關,2020 年達到20.22 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0.16 億元,年均增長15%。
2.民生支出持續加大。“十三五”時期,泗縣著力提升民生支出力度,確保財政收入增長與利民并行。民生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75.3%提升至2020 年的86.1%,比“十二五”末提高10.8 個百分點。
3.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十三五”時期,泗縣城鄉居民收入進入較快增長階段,2020 年,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5 元,比“十二五”末增加7998元,年均增長11.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7947 元增加到31168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8752 元增加到13777 元。
從縱向對比看,我縣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橫向對比看,我縣綜合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從縣域經濟主要指標看,經濟總量、產業結構、人均指標等均處在全市靠后位置,與對標縣泗洪縣相比,也有著較大的差距,在經濟發展中仍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2020 年,我縣GDP 為270.99 億元,僅居全市第四位,占全市總量的13.6%,占體量最大的埇橋區39.8%,僅相當于對標縣—泗洪縣的51.6%。
目前,我縣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仍較為落后,一產比重偏高,二、三產比重偏低。2020 年,我縣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高于全市7.1 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4.1 個百分點,高于泗洪縣5.4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低于全市6 個百分點,低于全省11.3 個百分點,低于泗洪縣7.3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市1.1 個百分點,低于全省2.8 個百分點。

2020 年,全縣工業比重僅為22.7%,低于全省7.5 個百分點,低于全市2.6 個百分點。工業占GDP 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2020 年工業占比比“十二五”末回落7 個百分點。
針對泗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據泗縣“十四五”規劃和縣“兩會”精神,下一步,我們認為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度聚焦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以創新型縣建設為方向,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二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三是著力建設人才強縣;四是積極營造創新環境。
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化,實施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強縣戰略,積極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擴量提質,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做強現代農機裝備、汽車零部件雙特色產業,做優智能制造、新能源、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4 大主導產業,打造6 大百億產業集群,構建6 大現代產業體系,實施億元以上企業“351”培育工程。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強化縣城帶動戰略,做大做強核心增長極。加快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高品質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打造現代化中等城市。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鎮村發展活力,建設經濟強鎮、經濟強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加快農業大縣向現代化農業強縣轉變。
牢固樹立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泗縣。
將深入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作為我縣全面開放合作的重要抓手。發揮我縣比較優勢,深化與滬蘇浙、合肥都市圈等對接合作,積極導入優質資源,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和技術外溢,等高融入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和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全方位對接和多元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