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鄒平市焦橋鎮人民政府,山東 鄒平 256299)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已進入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各行業、各領域的快速發展?,F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結合互聯網技術優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創新、改革,可降低農民負擔,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整合,進而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農業農村工作經驗,立足“互聯網+”角度,探討“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依托互聯網技術,科學管理農業生產的各項要素。利用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促使互聯網技術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結構、模式、內容,進而促使農業生產質量、效益的不斷提升。
利用互聯網+農業模式,有利于農業經濟、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進而打破傳統人工農業的局限,補齊農業發展短板,與新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目標相符合。利用互聯網+農業模式,目的是為推動農業經濟的產業化和全面化發展,實現農業發展的系統化、智能化。
(一)互聯網+農業模式,有利于農業生產模式改革。在農業生產領域中,不斷融入現代互聯網技術,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資源智能化,不斷擴大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生產更為科學、合理。
(二)互聯網+農業模式,有利于農副產品的銷售創新。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農副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平臺,突破了傳統銷售的空間、時間限制,促使農副產品銷售范圍的有機拓展,實現農產品銷售的智能化、終端化。
(三)互聯網+農業模式,有利于經濟活動的合作創新。通過互聯網技術,為政府、企業以及農戶之間,搭建一個合作交流平臺,打破了傳統農業合作單一化、單向化問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機優化。在農業生產中,利用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支撐,為傳統農業創新、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借助互聯網的開放性優勢,建立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的全新發展模式,讓生產者能夠準確、及時地掌握農副產品的市場行情,了解未來發展趨勢。同時,借助互聯網綜合性優勢,在信息覆蓋范圍上,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技術創新,也涉及了農產品銷售,而是為農業生產全流程服務。此外,借助互聯網的創新優勢,有利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運用,對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不斷創新和,進而不斷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二)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在互聯網+農業的不斷發展中,現代農業生產運用力度十分廣泛,通過互聯網+農業的技術優勢,可降低農業生產勞動力,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率,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同時,依托互聯網發展的技術優勢,為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制定、政策實行、目標實現,提供了強力支撐。為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大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推廣,建立新型農業生產、發展模式,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互聯網+農業,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讓農業生產者掌握農副產品的不足問題,在農副產品質量提升、生產體系改革中,提供強力技術支撐。同時,隨著互聯網+農業的不斷推廣,使得農業生產成本下降,有效簡化生產流程,促使農副產品的流通速度加快,進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首先,農民素質不高。目前,在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主體是農民,但目前農民的生產一味依靠傳統生產方式,由于互聯網技術在農民群體中的推廣、培訓力度不夠,使得農民綜合能力、專業素質整體較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的實際發展需求。
其次,政府投足保障不足。在國家經濟體系中,在農業經濟發展工作中,政府撥款額度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使得互聯網技術推廣的資金經費得不到保障。同時,針對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政府的財政投入,以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為主,例如區域開發,在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上花費較少,為互聯網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機會較少,使得整體素質得不到有效提升。
第三,政府不注重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工作。在農業農村體系中,推進體系的完善,主要是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整體水平,而體系建設是否能夠高效推進,由政府重視度、關注度所決定。現階段,在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中,政府不夠重視,機構建設力度不夠。尤其是鄉鎮基層,雖然設置了專業農技推廣服務站,配置了相關設備,但實際推廣工作主要注重宣傳、檢查,落實舉措較少,使得互聯網技術推廣形式化嚴重,不能真正引導、幫助農民吸取先進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導致互聯網技術推廣整體效果較差。同時,對于農業新設備和新技術的引進,也存在成本風險,部分農民風險承擔意識較為薄弱,導致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推廣存在阻礙。
第四,互聯網技術推廣的服務配套建設不完善。近年來,我國提倡打造服務型政府,互聯網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更是如此,諸多地方政府通過第三方購買服務方式,促進互聯網技術推廣服務,但因區域發展十分不平衡,農技中介服務市場十分不完善,加上起步時間較晚,使得互聯網技術推廣的服務配套建設不完善。
(一)搭建農副產品的電子交易平臺。在互聯網技術的創新發展中,電子交易平臺應運而生,實現了生產市場、消費市場的空間限制突破,促進了專業分工,進而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準確性、科學性。所以,我們必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積極引導農戶參與,搭建農副產品的電子交易平臺。1)按照農村地區實際狀況,與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加強合作,借助互聯網終端,實現農副產品的有機流;2)如果條件允許,可積極建設農副產品交易平臺,通過手機APP、電腦網頁等工具,建設交易平臺,為農戶創造更多的交易機會,進而減少農戶交易成本,促使農產品銷售周期的有效縮短,防止農副產品銷售受阻;3)加強物流網絡建設,不斷健全物流配送系統,積極建設農副產品基地,促使農業經濟基礎的進一步牢固(如表1);4)提升農戶參與電商平臺建設的積極性,按照農戶農副產品的特點,不斷拓展服務渠道和群體,優化服務質量,通過品牌化建設,促進產品營銷;5)依托電商平臺優勢,農村企業必須加快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的改革創新,不斷提升品牌能力,完善特色產品品種。

表1 “互聯網+”模式下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二)依托物聯網技術,促進種養殖業的工業化發展。農業種養殖效率高低,對農村經濟有著直接影響。為此,在種養殖業發展中,必須融入物聯網技術,促使種養殖產品成活率的有效提升。1)依托物聯網技術,實現相關主題自動監控,按照氣候變化狀況,對種養殖方式、策略進行及時調整;2)借助物流網技術,實現種養殖產品的實時控制、檢測,對產品質量進行充分把控,全方位、全流程監控種養殖過程;3)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種植灌溉、農藥化肥等內容進行有效控制,實現水資源、農業資源的有機節約;4)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促進農產品自動種植,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生產效率(如表2)。

表2 “互聯網+”模式下的農業產業鏈
(三)通過大數據技術,科學分析市場風險,加大農副產品開發。依托互聯網+農業技術,使用大數據技術,對農副產品市場特點、風險進行有效預測,實現農產品開發有效性、針對性的提升。所以,借助大數據技術,農戶可產品數據收集、分析、統計和利用中,科學、朱期內的分析農業市場行情。1)利用大數據檢索技術,農戶可實現農業市場的信息收集,并開展歸類整理后,了解農副產品的市場走向,防止資金投入的盲目性,促使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2)借助大數據建模技術,農戶可對農副產品成本進行科學分析,準確預測生長周期、預期收益,科學制定生產經營計劃;3)依托大數據技術,對消費需求開展調研分析,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利用網絡收集消費建議,促進供求的匹配性的提升。
(四)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下,對農民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在依托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不斷提升農民綜合培養,引導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建立農民培訓小組、互聯網團隊,實現抱團合作,共同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法的現代化。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發展十分關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在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應依托互聯網優勢,不斷推廣運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融合,通過搭建農副產品的電子交易平臺,依托物聯網技術,促進種養殖業的工業化發展。通過大數據技術,科學分析市場風險,加大農副產品開發,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農民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