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芳 馬世斌 皮英楠 楊 明
(1.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 青海西寧 810012;2.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西寧 810012;3.青海齊鑫地質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西寧 810012)
和田地區位于塔里木盆西南部,玉龍喀什河畔的綠洲內,地理坐標東經79.92°,北緯37.12°。管轄7個縣和1個縣級市。面積約585.11km2,東西寬60km,南北最長200km。和田地區現有礦產46種,產出地168處。已被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煤、水泥石灰巖、和田玉、鹽礦、粘土、砂石料等;亟待開發的礦產有:天然氣、自然硫、鋰輝石及稀有金屬礦。
工作區遙感數據以空間分辨率達2米的ZY3+02C+GF1數據為主,主要市區以空間分辨率達1米的BJ2數據,影像較差的區域利用GF-1、GF-2得以補充替換,確保了遙感數據的質量。圖像幾何糾正的目的是要糾正系統性及非系統性因素引起的圖像幾何變形,從而使之實現與具有特定投影和坐標系統的地圖完全配準,并使其本身具有空間參數的特性[1][2]。首先用ENVI軟件平臺完成數據預處理,再運用有理函數(RFM)模型和嚴格物理(RPM)模型進行幾何糾正,使遙感數據實現高斯投影,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運用影像糾正、彩色合成與彩色空間變換、圖像增強處理、數據融合等方法使遙感數據質量達到最佳[3][4],為下一步遙感信息提取做好準備。
工作區采用的技術路線是在收集區域成礦地質背景概況、礦權設置等資料的基礎上,以前期調查成果為基礎,以遙感技術為手段,采取遙感數據與多源數據相結合、計算機自動信息提取與人機交互解譯相結合、室內綜合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及時、準確獲取工作區礦山開發狀況信息,通過野外查證實現對室內解譯的成果驗證。對重點區采用“人機交互解譯+多期影像對比+Google earth+三維可視化+野外實地調查+檢查組矢量檢查結果+自檢自查”七方面工作[5],保證遙感解譯的準確性、全面性。
依據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和田地區開采礦種有15種,涉及能源礦產:煤;金屬礦產:鉛礦、砂金、金礦;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較多,有玉石、石膏、建筑石料用灰巖、石灰巖、建筑用砂、水泥用灰巖、水泥用輝綠巖、水泥用粘土、磚瓦用砂、磚瓦用砂巖、磚瓦用粘土。
通過2019年、2020年連續動態監測獲取了和田地區的開發狀況動態監測成果(圖1)。和田地區2019年解譯出485處圖斑,其中,界內開采102處,暫停開采46處,關閉或廢棄270處,無證開采44處,越界開采23處。2020年解譯出622處圖斑,其中,界內開采118處,暫停開采34處,關閉或廢棄408處,無證開采49處,越界開采13處。

從調查成果分析,和田地區礦山開發秩序明顯好轉,違法類型有疑似無證開采和越界開采,疑似違法礦種以建筑用砂為主,其次為磚瓦用粘土,砂金礦僅有1處無證開采。從2019年和2020年調查成果對比分析,界內開采和關閉或廢棄2020年較2019年均在增加,分別增加了16處和138處;暫停開采、無證開采、越界開采三類均在下降,分別下降了12處、86處、10處。無證亂采亂挖的現象趨于好轉。
和田地區礦山占地以建材類的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為主,其他能源類、金屬類礦山較少,礦山占地有壓占土地和損毀土地,開采方式以露天開采為主。通過監測顯示:2019年和田地區礦山開發占地面積為148266325.4m2。其中,采場占地130778064.5m2,固體廢棄物2034909.2m2,采礦塌陷區15026517.1m2,中轉場地15026517.1m2,礦山建筑426164.8m2。從礦山占地利用狀態統計,正在利用礦山36684818.27m2,廢棄礦山81426740.18m2,暫停開采礦山30154096.41m2,塌陷地670.06m2。
兩年動態監測成果顯示,2019年凈增礦山占地面積11275489.2m2。其中正在利用占地增長了10509890m2,廢棄礦山占地增長了765598.8m2。從不同礦種占損土地變化情況分析,建材類非金屬占地最多,占該地區礦山占地總面積68%,涉及礦種有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金屬類礦山占該地區礦山占地總面積31%,礦種主要為砂金;能源礦山占地最少,約占該地區礦山總占地面積的1%。按市縣占地面積統計,占地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和田縣、洛浦縣、墨玉縣、和田市、皮山縣、于田縣,民豐縣、策勒縣。對各縣占損土地增長面積統計,排序依次為和田縣、民豐縣、皮山縣、于田縣、和田市、策勒縣、墨玉縣、洛浦縣,分別增加了5914994.83m2、3004657.64m2、828964.59m2、645035.56m2、573317.28m2、455269.19m2、406233.78m2、311631.59m2。
和田地區恢復治理面積達39578088.7m2。恢復治理占全省21.07%,位居全省第二,和田地區新增恢復治理模式共涉及12種,分別為治理工程、修復再造、土地復墾、土壤修復、水體治理、公共設施用地、住宅用地、工礦倉儲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自然復綠、洪水恢復、連帶治理[6]。治理方式主要以采坑回填平整、改造為坑塘水面及少量的土地復墾為主,治理后土地類型主要為經過回填平整后的空閑地以及采坑、中轉場地平整后轉變為坑塘水面,通過調查發現該地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效果總體上較好,但部分區域內因缺水干旱,后期的土地復墾工作難以實施[7]。
按照區縣級統計,2019年新增恢復治理面積超過1000000m2的區縣依次為和田縣、和田市、洛浦縣、民豐縣,新增恢復治理面積分別為3103610.66m2、2796838.13m2、2662300.73m2、2371059.71m2。另外,玉龍喀什河兩岸恢復治理力度較大,過去因河道采砂,河道兩岸滿目瘡痍,現已全部停采,正在或已經恢復治理(圖2)。該地區恢復治理前礦山占地類型為采場和中轉場地,恢復治理方式以采坑填埋、平整及土地復墾為主,治理后土地類型主要是靠天然降水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通過調查該地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效果較好,復墾后土地主要種植玉米等經濟農作物,農作物長勢較好。

2019和田地區共涉及5種礦種的新增礦山恢復治理,其中以建筑用砂新增恢復治理面積最大,達27911958.71m2;其次為磚瓦用粘土和砂金礦,分別為6242361.35m2和5046524.63m2。這三種礦種占2019年新增恢復治理面積的95.53%。
和田地區2019年新增恢復治理前地類采場、中轉場地、固體廢棄物、礦山建筑及其他土地,面積分別為27135576.21m2、11218432.21m2、113198.92m2、37242.29m2和1073639.07m2;治理后地類以其他土地為主,面積達27072129.54m2;其次為水域及水利設施,面積達970624.27m2;此外,草地、耕地面積為6577921.26m2和4957413.63m2。
經過遙感動態調查,獲得了該地區礦山開發狀況及礦山占地及環境恢復治理狀況:
和田地區開發狀況本年度共解譯出622處圖斑,其中,界內開采118處,暫停開采34處,關閉或廢棄408處,無證開采49處,越界開采13處。界內開采和關閉或廢棄上年均在增加,分別增加了16處和138處;暫停開采、無證開采、越界開采均在下降,分別下降了12處、86處、10處。無證亂采亂挖的現象趨于好轉。
摸清了和田地區礦山開發占地面積為148266325.4m2。其中,采場占地130778064.5m2,固體廢棄物2034909.2m2,采礦塌陷區15026517.1m2,中轉場地15026517.1m2,礦山建筑426164.8m2。2019年凈增礦山占地面積11275489.2m2。其中正在利用占地增長了10509890m2,廢棄礦山占地增長了765598.8m2。
和田地區恢復治理面積達39578088.7m2?;謴椭卫砻娣e較大的是和田縣、和田市、洛浦縣、民豐縣,新增恢復治理面積分別為3103610.66m2、2796838.13m2、2662300.73m2、2371059.71m2。治理方式多以采坑回填平整、改造為坑塘水面及少量的土地復墾為主,治理后土地類型為空閑地以及采坑,中轉場地平整后轉變為坑塘水面,調查發現該地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