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強
(烏魯木齊市第127中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當今時代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各類數據信息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疫情時代,信息傳播媒介已成為影響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在這一背景下,人們通過各種媒介接觸獲取各類信息,各類媒介資源在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有一些魚龍混雜、粗制庸俗的不良信息乘虛而入,為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尤其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形成期的初中生而言,他們的學習生活都要與媒介發生聯系,如果不給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將直接影響到學校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人效果,學校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將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是一項越來越緊迫的任務[1]。
就能力層面而言,媒介素養主要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和思辨反應等能力。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主要指幫助學生理性認識、積極使用大眾媒介,如報刊雜志、電腦手機、廣播電視、各類互聯網等媒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認識、分析、運用和鑒別媒介信息資源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正確解讀媒介信息,理性參與網絡等媒介生活,科學合理地使用媒介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媒介素養的內容,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相關知識,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
教師擁有什么,才能向學生傳遞什么。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只有教師不遺余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如何與媒介打交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類媒介搜索、篩選、整合教學所需要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信息媒介意識,對與教學相關的信息保持敏感,能從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的角度捕捉課堂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教師要有處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生活氣息濃厚,是學生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思與感悟。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大數據的應用唾手可得,隨時可以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迅速便捷地查詢到大量與教材知識相關、與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內容。但教學時要對這些信息進行辨別分析和篩選,深入挖掘素材背后的育人價值,與課堂教學知識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
2011年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養,能夠積極適應信息化社會。通過學習,學生能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批評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公共生活。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將媒介素養內容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充分利用媒介資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對其進行分析整合,做到二者的有效結合[2]。
比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框“以禮待人”一課,在教學“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這一知識點時,可設置如下教學環節:在學生交流完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中觀眾的文明觀賽成為南寧市舉辦世界體操錦標賽的一道特別風景的感想后,將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彭麗媛一同出訪他國的視頻資料引入課堂,彭麗媛夫人親切的笑容、優雅的姿態以及得體的中式著裝,成功詮釋了外交禮儀的內涵,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就此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形象。這一環節的處理也將國家的政治生活融入了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注國家政治生活的意識,也能使媒介素養的培養訴求體現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4]。
再如,在八上《道德與法治》第二課第一框中“網絡推動社會進步”這一教學內容,可要求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閱覽室或班級圖書角閱讀查找資料,或通過自己平時讀書的積累、學校訂購的省市級主流媒體報刊進行搜集,也可讓學生通過廣播電視、手機電腦等網絡載體獲取信息。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讓學生明確搜集信息的目標、方向,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對“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民主政治進步、為文化傳播和科技創新搭建新平臺”這一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同時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自主構建知識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將大大拓寬課堂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4]。
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可以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等欄目有機結合起來,對欄目中的問題進行整合設計,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媒體上刊播的一些反映當下社會熱點的節目,啟發學生思考自己生活在信息時代,如何正確面對各類媒介信息。如教授《遵守規則》一課時,教材出現“相關鏈接”一欄關于2020年1月,新冠疫情發生后,我國提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要求相關內容,可就此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是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整個社會協調有序、社會成員各司其職積極抗疫的結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交流探討遵守規則的重要性[4]。
當前,學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異常豐富,他們可以通過抖音視頻、微信、網絡游戲、影視報刊、各類APP等途徑獲取大量媒介信息。其中,有些信息能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但有些則是虛假、歪曲事實、誤導大眾的信息;有的則充滿色情、暴力、隨意宣泄情緒等內容,與學生的年齡不符,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初中生的辨別能力不強,但又善于模仿,如果在生活中缺少對他們的教育引導,一些不良信息乘虛而入,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這就需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人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在課堂上滲透媒介素養教育,教師可以就近期出現的一些網絡謠言,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其危害性。同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電信網絡詐騙層出不窮,一些成年人也因缺乏防范意識、聽信謠言而蒙受經濟損失。這些謠言讓人們防不勝防,而民眾的從眾心理加上大數據的傳播速度,讓謠言在一夜之間傳播萬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針對各類媒體轉發的虛假、負面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辨別、判斷真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媒介素養。
所以,要提高學生分析、辨別媒介信息的能力,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著眼,與教材內容有效結合起來,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理性思考,最終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認識探究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的能力。
網絡無限,自由有界。信息化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隨意泄露他人隱私、不宣泄負面情緒,利用網絡媒體等平臺,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這是對初中學生進行媒介培養最基本的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學會使用各類媒介資源,做到遵紀守法,承擔社會責任。教學中,要教育學生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對各類媒介信息要有針對性地作出選擇和取舍,參與網絡生活要自覺做到文明守法,不得造謠、傳謠,更不得隨意發表侮辱誹謗、惡意中傷他人、不利于社會穩定的言論等[3]。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有效發揮課堂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媒介素養,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等媒體平臺,獲取新知、促進溝通、提升能力,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媒介觀,使其成為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更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適應大數據時代、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