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紅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 重慶 401331)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是給予青少年健康、完善狀態乃至未來成年期健康和其生活品質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亡損害的風險行為[1]。高校的醫學生處于青春末期,其健康危險行為發生情況如何直接影響到其是否成材、是否成為一名高尚的救死扶傷者,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測查,以了解其發生的特點,并在后期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從重慶3所高職院校與1所本科院校、山西與廣州各1所本科院校抽取男生278人,女生1089人,大一561人,大二464人,大三194人,大四103人,大五45人,專科694人,本科673人,共計1367人作為被試。
選取王孟成教授編制的《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問卷》對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特點進行測查。該問卷包括6個因子38個題目,每個題項均采用5級評分。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為方便讀者閱讀數據,研究者將因子總得分除以因子題項,得出平均分,計量數據用x±s表示,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與單因素檢驗,檢驗標準為P<0.05。
表1顯示所有因子中,健康妥協得分最高,無性因子得分最少。健康妥協行為包括:吃早餐、體育運動、喝牛奶豆漿、過度節食、過度進食;無性保護行為包括:不安全性行為、用藥后性行為、不小心懷孕、有多人產生性行為、與陌生人產生性行為。

表1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各因子、各維度橫向比較表
將性別作為自變量,健康危險行為量表總分與各因子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表2中顯示,男生健康危險行為因子總分顯著高于女生,并且在除自殺自殘子外的其他5個因子上,均為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健康危險行為更為普遍。
將本專科作為自變量,健康危險行為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表2中顯示,在量表總分上,本科醫學生與專科醫學生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二者得分相關無幾,但在健康妥協、破壞紀律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本科醫學生比專科醫學生得分低,表明本科醫學生在此兩方面的危險行為較少。

表2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各因子性別差異比較表
將年級作為自變量,健康危險行為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ANOVA檢驗。從表3中發現,大四年級醫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總得分最高,并且在破壞紀律、吸煙飲酒、無性保護3人因子上,大四年級醫學生的得分均最高。

表3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各因子縱向比較表
研究顯示,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總分為1.64,說明其危險行為的發生狀況較少。高校醫學生中,健康妥協行為的發生率最高,這與之前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2]。學生普遍存在不吃早餐,缺乏體育鍛煉等,許多學生喜歡晚睡晚起,起來便到了上課時間,于是趕快走進教室,沒有時間吃早飯。另外,多數學生存在過度節食現象,尤其是女生。無性保護的發生率最低,甚至低于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3],這可能與其學醫有關,無保護的性行為有時帶來的后果非常嚴重,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這個道理醫學生更加明白。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呈現性別特點。男生在總分上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的健康危險行為更多,這與前人[4]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女生從小受到父母保護比男生更多,并且對女生的要求也是體貼溫柔、要有女人樣,而對男生的撫養要求更需要有男生的雄性陽剛之氣,與之的游戲也更具有攻擊性與挑戰性,比如女生多玩過家家游戲,男生多玩打仗游戲,所以男生人格中的攻擊性與反叛性更強,表現在成年中攻擊暴力與破壞紀律行為也較多。男生更容易產生對尼古丁的依賴,并且社會群眾對于男生吸煙飲酒更具包容性。因此,男生的吸煙飲酒因子得分更高。醫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了解身體結構,因此,男生更容易產生盲目自信,并且男生發生性行為不用考慮懷孕問題,于是其在無性保護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女生在自殺自殘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容易自殺自殘,國內外研究均表明,女性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發生率均顯著高于男性,可能由于女生更情感脆弱[5],遇到不合心意之事,容易走極端解決。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呈現本專科特點。在健康妥協、破壞紀律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本科醫學生比專科醫學生得分低,說明本科醫學生在吃早餐、鍛煉身體等方面比專科生好,在維護紀律、遵守學校規定制度方面比專科生好。前人研究發現二者在心理素質元認知、開放性、自信性、學習適應4個因子上得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均為本科醫學生的得分高于專科醫學生。元認知得分高,表明學生對自我認知監控較好,能及時減少不良認知的產生,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本科生學習適應性較專科生強,能很快進入醫學專業的學習中,并且本科生的學習氛圍也較專科生良好,因此,其破壞紀律的行為相對較少。
高校醫學生健康危險行為呈現年級特點。大四年級學生得分最高,即此時的他們危險行為發生率高,這與前人研究的高年級學生更易出現健康危險行為的結果一致[6]。由于就業、經濟、人際等多重壓力,導致其心理狀態不良,從而影響其行為,使其出現了健康危險行為。
本研究顯示,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科與本科的不同均可使醫學生產生不同的健康危險行為特點,因此,提示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類似工作時,關注學生的不同之處,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