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立(成都工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隨著我國近年來高校擴招后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校大量建設新校區。同時地方政府熱衷于把多所大學的新校區集中在一塊,建設大學城或者高校園區。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實現各高校基礎設施的共建和共享,另一方面大規模的大學城建設又能給地方政府帶來很多外部效益,如: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帶動地方經濟增長、提升大學城周邊的土地商業價值、帶動城市人氣等。因此為了解決高校新校區建設資金問題,很多高校采用了土地置換模式,即將市區的老校區土地置換,在郊區建設新校區。新校區可以分擔原來老校區的部分職能,可以更好地完善學校設施,擴大學校的影響,分擔老校區的接納能力,可以更加方便地劃分各校區的職能,土地置換在高校中的應用盤活了教育存量資源,實現了高校的規模擴張,滿足了教育大眾化進程的需要。
而我國高校的老校區現存或者歷史上存在很多近現代有特色的工業建筑,特別是在建國初期、蘇聯援建和三線建設期間工科專業的大量開設,大多數理工科高校修建了很多工廠、實習車間、培訓樓等工業建筑,由于歷史久遠很多建筑已比較陳舊,如何保留這些有特色的工業建筑進行非工業化改造利用,因此高校工業建筑遺產的更新改造利用評價體系研究就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1 原址保護
對已經公布的優秀近現代建筑原則上原址原風貌保護,對暫時不可移動近期又不在拆遷范圍內的建筑,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出資對優秀近現代建筑進行修繕。
2.1.2 異地原貌重建
對在高校老校區確需拆遷的個別優秀近現代建筑,經規劃論證后,由政府和高校出資在新校區內進行原貌重建。
2.1.3 異地原貌復建
對在高校老校區歷史上存在的個別優秀近現代建筑,經規劃論證后,由政府和高校出資在新校區內進行原貌復建。如2010年四川大學原華西壩處復建了華西協合大學1910年建校時的老校門。
2.2.1 加強宣傳與教育,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進一步加強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的宣傳力度,大力宣揚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政府和高校對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的力度,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確保我國高校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工作順利實施。
2.2.2 采取多種形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高校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工作是城市保護工作中的難點,需要研究出臺保護、修繕的具體實施方案,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政策,并形成切實可行的政府安排資金為主,社會捐贈、公有建筑合法轉讓、出租收益、個人、投資實體參與投資的運作模式,確保保護工作資金有保障,可喜的是我國已經有一些建設投資公司(如開封、西安、南京等地)已經開始對有價值的優秀近現代建筑及一些特殊地段片區的老房子進行產權收購。
2.2.3 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政策,加大對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力度
按照保護要求,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高校優秀近現代建筑進行維護、修繕,同時嚴格審批,確保高校優秀近現代建筑不受人為破壞。
根據實際調研和工程實例,通過總結歸納和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高校工業建筑遺產的非工業化改造利用評價體系。建筑遺產綜合評價ε=λf λl,其中λf=Σλfi?ωfi,λl=Σλli?ωli式中λf-建筑遺產的價值綜合指數;
λf-建筑遺產的費用綜合指數。
靜態投資回收期n=I/A,動態投資回收期n=log[A/(A—Ii)]/log(1+i)
式中A-高校工業建筑遺產收益(元/年)=(歷史價值收益+藝術價值收益+科學價值收益等);
I-高校工業建筑遺產總投資(元);
i-高校工業建筑遺產投資年利率(%)(可參考銀行同期商業貸款年利率計算,一般應在5%~10%左右);
n一般為10~30年左右。
成都工業學院花牌坊校區培訓樓為1956年蘇聯援建成都市東郊工廠的工業配套建筑,該樓于1956年底竣工,屬于典型的蘇式建筑(工字型),地上四層,有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積約7000m2,2013年列入成都市近現代保護建筑。該建筑采用內廊式建筑布局,圍合有庭院。結構類型為磚混結構,小青瓦屋面,外墻為實心黏土灰磚貼水刷石,鋼質門窗,坡屋頂屋面,整個建筑簡潔大方,尺度宜人,在當時的學校中別具一格。建成后成為成都市西門區域最高建筑之一。1970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的逐漸深入,成都工業學院在成都市東郊的洛帶建設了分校區,主要建設了實習車間和工業廠房。作為“備戰、備荒”國家戰略方針下的工業生產、工業教育的大后方基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都工業學院工廠大樓為學校校辦工廠(國營633廠)的工業建筑,該樓于1993年竣工,屬于典型的多層廠房工業建筑,地上三層,建筑面積約6000m2,是國營633廠生產軍品、民品的主要廠房之一。
2019年12 月,成都工業學院與成都市金牛區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用好花牌坊校區現有資源,積極融入金牛區文、旅、商融合發展示范商圈整體規劃建設,共建工業文化創意園區,使百年工業文化在新時期、新街區以新的形式進一步沉淀,發揮科技引領產業發展、平臺支撐人才供給、文化提升城市品質、舊改惠及人民群眾的示范作用,成為工業建筑遺產的非工業化改造利用創新發展的一張優質名片,如圖1所示。

圖1 成都工業學院花牌坊校區工業文化創意園區效果圖

表1 成都工業學院花牌坊校區培訓樓建筑遺產的綠色價值評價體系表
根據公式計算,建筑遺產綜合評價ε=λf λi79/75=1.05>1,可見該建筑遺產價值較高。根據該工程費用和專業機構評估計算,A-建筑遺產收益(元/年)=(歷史價值收益+藝術價值收益+科學價值收益等)=15萬(計算依據:建筑歷史學家、造價咨詢機構的評估價)+20萬(計算依據:建筑師、藝術家、造價咨詢機構的評估價)+25萬(計算依據:建筑師、造價咨詢機構的評估價)=60萬;I-建筑遺產總投資(元)=780萬(計算依據:工程預算);i-建筑遺產投資年利率(%)(按目前銀行同期貸款年利率6%計算)。動態投資回收期n=log[A/(A—Ii)]/log(1+i)=log[60/(60—780×6%)]/log(1+6%)=26.2年<30年。考慮到該項目位于成都市一環路內,因此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都較好。
在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框架下,如何讓現有資源產生最大效益是校地雙方共同關切的。打造文化街區,使其以高附加值的狀態得以呈現,是校地雙方的共同愿望和目標,學校將發揮自身優勢,在未來的運行過程中努力讓“特色街區火起來”。
成都工業學院肩負“四川省應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設重任,成都市金牛區提出了“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重優提質典范區’”的工作目標。前期,校地雙方在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現代都市工業、校地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平臺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本項目作為成都市承辦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城市街區更新改造配套項目,在成都市和金牛區的大力支持下,使百年工業文化在新時期、新街區以新的形式進一步沉淀,發揮科技引領產業發展、平臺支撐人才供給、文化提升城市品質、舊改惠及人民群眾的示范作用,這一定能成為兩地深度合作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創新提能各項工作中一張優質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