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暉(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山區公路隧道修建技術相對成熟,但是在南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山區隧道修建技術相對落后,特別是在復雜地質條件下修建山區隧道仍存在較大的困難。目前,針對復雜地質段泥質頁巖隧道的研究資料較少,本文通過對地質勘探數據和現場實測數據的對比研究,及時優化隧道支護措施,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玻利維亞艾爾西亞公路位于科恰班巴至圣克魯斯公路中央部位大約100km和130km處,全長30km,公路共有4條隧道,3號和4號隧道所處區域地層為泥質頁巖。3號隧道起始樁號為KM2+824.79,終點樁號為KM3+286.3,全長461.51m。4號隧道起始樁號為KM3+340.11,終點樁號為KM3+814.96,全長474.85m。3號和4號隧洞全長共936.36m。
根據當地地質資料顯示3號和4號隧道所在區域圍巖類型為志留紀坎卡尼里組泥質頁巖,部分夾砂巖和石英砂巖薄層,該單元的厚度為20m左右。從巖性上講,它是由層狀頁巖、滑石和深灰板巖構成的。頁巖的底部是軟碳酸鹽,砂巖層向較高層穿插,向上覆地層過渡。
圖1為3號隧道的地質勘探資料,從圖中可以看出,隧道穿過兩個逆斷層,隧道覆蓋層厚度較淺,平均厚度為80m。根據RMR法圍巖的分值得出相應的圍巖等級,最終根據圍巖判定等級確定隧道斷面支護類型,因隧道洞口段要加強支護,故按最高等級支護。從圖中可以看出3號隧道圍巖等級類型為:3類圍巖344m,占比為74.54%,剩余25.46%受斷層帶影響。3號隧道斷面支護類型為:3類占比為55.15%,4類占比為21.76%,5類占比為14.23%,6類占比為8.86%。

圖1 3號隧道地質勘探資料
圖2為4號隧道的地質勘探資料,從圖中可以看出,隧道穿過一個逆斷層,隧洞覆蓋層厚度較淺,平均厚度為50m。從圖2中可以看出4號隧道圍巖等級類型為:3類圍巖384.89m,占比為81.06%,4類圍巖49.96m,占比為10.52%,剩余8.42%受斷層帶影響。4號隧道斷面支護類型中:3類占比為27.38%,4類占比為46.20%,5類占比為14.74%,6類占比為11.67%。

圖2 4號隧道地質勘探資料
根據比尼奧斯基(Bieniawski)RMR分級標準(1989),對每一次開挖循環的隧道掌子面進行圍巖分級判定。依據RMR1=A1+A2+A3+A4+A5,RMR0=R1+B(修正系數)得出每個掌子面的圍巖評分,再根據表1圍巖等級評價表判斷圍巖級別,其中A1為完整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的分值,A2為巖石完整性RQD(%)的分值,A3為結構面間距的分值,A4為不連續面特征的分值,A5為掌子面地下水特征的分值,B為不連續結構面方向修正系數。根據現場每一循環對每個開挖后的掌子面進行圍巖判定,依據判定結果進行爆破開挖設計和支護。3號隧洞全長461.51m,根據RMR分級標準對3號隧道圍巖共判定231次。4號隧洞全長474.85m,根據RMR分級標準對4號隧道圍巖共判定263次。3號和4號隧道圍巖判定共計494次。

表1 圍巖等級評價表
表2為3號隧道掌子面RMR法圍巖判定匯總表。與圖1地質勘探資料3類圍巖占比74.54%有較大的出入,根據現場實際RMR判定:其中4a類圍巖177.49m,占比為38.44%,4b類圍巖263.51m,占比為57.07%,5類圍巖20.76m,占比為4.50%。3號隧道斷面支護類型為:4類支護占比為38.44%,5類支護占比為57.07%,6類支護占比為4.50%。
表3為4號隧道掌子面RMR法圍巖判定匯總表。圖2地質勘探資料顯示4號隧道3類圍巖占比81.06%,但是現場實測圍巖類型均為4類圍巖,根據現場實際RMR判定:其中4b類圍巖474.85m,占比為100%。4號隧道斷面支護類型為:4類支護占比為38.44%,5類支護占比為57.07%,6類支護占比為4.50%。
根據表2和表3的數據,再結合表1可以看出,3號和4號隧道地質情況極差,圍巖等級全部是4類巖和5類巖,圍巖評價結論為差和極差。

表2 3號隧道掌子面RMR法圍巖判定匯總表

表3 4號隧道掌子面RMR法圍巖判定匯總表
因地質勘探資料的不準確性,加上地質條件和斷層帶的影響,給隧道的施工增加了極大的施工成本、安全隱患和技術難度挑戰。
在施工前期發現地質資料與現場實際情況差別較大時,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加強隧洞穩定性的監測和超前探測,確保施工安全。在開挖時及時調整開挖方案,通過半洞開挖、減少爆破裝藥量、機械和人工輔助開挖等措施,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同時調整支護方案,通過短進尺、勤支護、減少鋼支撐間距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2.2.1 圍巖穩定性監測
通過測斜儀和收斂儀分別監測隧洞洞臉邊坡和掌子面圍巖變化情況,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特別是在地質較差的區域應增加監測點位和監測頻率。通過測斜儀和收斂儀數據以及洞頂巖層的變化,成功預測出4號洞洞臉上方巖層的滑坡危害,避免了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2.2.2 圍巖支護
3號和4號隧道全部分為上半洞和下半洞以及底拱3部分開挖,并在開挖后進行及時支護。4a類圍巖支護采用4.5m長、環向與縱向間距(1.3m×1.3m)、Φ25mm的系統錨桿、掛Φ8mm鋼筋網、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7cm+10cm)和不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5cm)進行頂拱和邊墻的支護,底拱采用掛雙層Φ8mm鋼筋網(15cm×15cm)和澆筑21MPa的混凝土進行支護。4b類圍巖支護采用4.5m長、環向間距1m、縱向搭接1m、Φ25mm的超前錨桿、立鋼支撐(縱向間距1.5m)、掛Φ8mm鋼筋網(15cm×15cm)、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7cm+26cm)和不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5cm)進行頂拱和邊墻的支護,底拱采用掛雙層Φ8mm鋼筋網(15cm×15cm)和澆筑21MPa的混凝土進行支護。5類圍巖支護采用12m長、環向間距0.5m、縱向搭接3m、Φ88.9mm的管棚、立鋼支撐(縱向間距1.1m)、掛Φ8mm鋼筋網(15cm×15cm)、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7cm+26cm)和不含鋼纖維的噴射混凝土(5cm)進行頂拱和邊墻的支護,底拱采用掛雙層Φ8mm鋼筋網(15cm×15cm)和澆筑21MPa的混凝土進行支護。
因3號和4號隧道現場實際圍巖等級較差,在開挖過程中不時有冒頂等現象發生,故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圍巖支護措施進行了相應的優化,4a類圍巖系統錨桿環向與縱向間距改為1.0m×1.0m~1.3m×1.3m。4b類圍巖將鋼支撐縱向間距改為1.0m~1.5m。5類圍巖將鋼支撐縱向間距改為0.5m~1.1m。同時在容易冒頂部位,減小鋼支撐間距,同時將鋼筋網片改為雙層。在斷層區域,通過超前鉆探、管棚超前支護和增加監測點位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由地質勘察RMR圍巖等級和現場依據RMR法評定的圍巖等級差異可以看出,玻利維亞當地的勘察單位勘察精度較低,缺乏其他勘察手段對鉆探數據進行有效的矯正,給項目的實施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的風險,例如增加施工成本、施工技術難度和施工安全風險。
對于復雜地質段泥質頁巖隧洞,在施工時,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手段對洞臉邊坡和洞內圍巖進行監測,增加監測點和提高監測頻率,盡早監測,預防為主,安全施工。在施工時,遇到圍巖等級變化段和冒頂區域,要加強支護,特別是4類與5類巖交接處,要減小鋼支撐的間距,防止因支護強度達不到要求導致頂拱裂縫和冒頂現象發生。玻利維亞艾爾西亞公路根據現場實測RMR圍巖評價標準,按照其上圍巖支護方法,質量應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