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三十多年,我一直在初中學校。初中學校最大的壓力來自中考,中考應試的壓力會導致初中學校在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等方面,失去公平和均衡。比如不均衡編班,比如存在“中考學科”和“非中考學科”之分。“非中考學科”就是人們常說的“小科”,一般不太受重視。
作為光谷實驗中學的校長,我是非常重視“小科”的。學校嚴格執行國家標準,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但是許多“小科”老師依然有意見,特別是在教學評價上覺得委屈。學校幾位“小科”老師曾提意見說:“校長,我們做了很多事,也很辛苦,可是評優時總是沒有我們。”我說:“你們做了很多事,是很辛苦,評優沒有你們,可能是你們的努力大家沒有看見。”所以,初中學校的“小科”必須改變“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要通過大量的活動讓其教學過程看得見,讓評價標準看得見。
第十二期學校“幫教育”論壇的主題就是“看得見的教育”。在整個論壇期間,我都在思考“生活化”與“看得見”二者之間的關系。生活在現象上是一種活動或場景,生活是看得見的。所以,“幫教育”強調教育要“生活化”和“看得見”,這兩個理念有著共同的內涵,可以認為“看得見的教育”就是“走向生活的教育”。
應當說,“看得見的教育”的理念,始于學校想破解“非中考學科”教學評價的難題,但我們也逐漸發現“看得見的教育”還有其豐富的內涵和作用。
一是網絡時代權利平等的彰顯。正如飲食行業倡導的“明廚亮灶”工程,家長作為教育的消費者和參與者,也有權利看見孩子每天在學校里的成長和改變。技術和智能手機讓這種“看得見的教育”成為了可能。學校和教師需要也應該經常用圖片和文字及時反饋孩子在學校里的狀態,并歡迎家長走進校園,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來。當我們意識到“權利平等”,讓教育“看得見”便成為一種責任。
二是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班主任及學科教師用圖片及文字以“微信”或“美篇”的形式給家長反饋時,能夠不斷提升教師的審美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成長。
三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反饋的過程中,每張圖片和每段文字記錄和描述的都是學生的閃光點,這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正向激勵。而在尋找學生閃光點的過程中,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發現改變,看見成長,會更有效地改進師生關系,從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是有效促進家校合作。我們總是看見了什么或聽到了什么,才能表達什么。當家長們看見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及時發現了孩子的成長和改變,家長與教師之間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從而能夠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五是促進“隱性課程”的開發。在展示學生成長和改變的過程中,學校、年級、班主任及學科教師會不斷設計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及課程,從而促進學校“隱性課程”的開發,推動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
目前,國際上正在流行“可見的學習”理論,強調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能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這更讓我們覺得,“幫教育”所強調的“看得見的教育”有其行動價值。
責任編輯/曹小飛
馬國新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湖北省校長協會初中分會秘書長,湖北省第二批“荊楚教育名家”成員,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研究生兼職導師,國內“幫教育”的倡導者,著有《為何而教》《教育是幫的藝術》《幫教育:一位校長對教育的理解》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