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潘平
如何讓孩子們以一種輕松的方式愛上數學,不再把學習當成世界上最苦的事情?這需要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內驅力。
從孩子們最討厭的“作業”入手,我告訴他們:“作業是用來檢測我們是否學會了知識的,如果都學會了,不做作業也是可以的。所以,這學期我們每天的作業只有一面作業紙。”聽到這個消息后,孩子們雀躍了,我知道,這一刻他們已對學習產生了一些興趣。因為只有減負,讓孩子們看到努力后獲得的希望,學習的內驅力才會開始啟動。
接著,我馬上又故作神秘地向他們推薦了“讓自己會學習的方法”,那就是課堂上要開口說話。不管是回答問題還是提問,都算開口。
第一次階段性檢測前,我對孩子們又做了一個承諾——只要達到一定水平,就可以獲得一周全免或半免作業的權利。成績一出來,我立馬現場兌現了承諾。獲得獎勵的同學無不歡呼雀躍。當我拿紅筆親自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大筆揮出一個“免”字時,如同在這些孩子心中注入了一股動力源泉。于是,我接著鼓勵他們:“只要上課多思考,有不懂的立馬問,下一個獲得免作業權的一定有你!”就這樣,我們又形成了一項新的學習流程:每周前四天我們學習新課,周五做一次回顧反思,進行一次小評價。只要達到一定水平,便可免除一周的作業,直到下次結果出來,依次循環。孩子們有了這種“努力就會成功”的體驗后,內驅力的引擎將正式開啟。
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時,我發現不少小組成員間有不和諧的現象,有指責“學習能力弱的同學不開口”的,有抱怨“學習強的同學傲慢無禮”的……和班主任溝通后才知道,之前分組時老師的干預較多,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少,加之平時又很少做小組凝聚力培訓,所以小組心不齊,這顯然不利于學習。我跟孩子們商量:“如果你能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小組,可以換組,但每組總人數不變,所以你們還要幫換走的同學找到愿意接收的小組。”方案一出,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召喚的、討論的、互相吆喝的,此起彼伏,有些孩子很快便達成共識,組建了新的小組。就這樣,一個個小組在彼此溝通、協調后重新組建。因為組員都是自己挑選認可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以前課堂上一合作就告狀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教室旁有一個空房間,和班主任商量后,變成了一間簡易活動室。說是活動室,其實就是把一些棋類、桌面玩具、地墊搬過去,給孩子們一個放松的空間。只要課堂上認真聽講、當堂掌握新知的同學,就能獲得去活動室玩游戲的權利。很多孩子通過努力,在下課前就得到了這樣的權利,當孩子在上課時被獎勵去活動室玩游戲,仿佛贏得了全世界一般開心。這時,我又順勢引導他們:“只要你在教室學習專注度高,學習任務自然能順利完成,就能贏得活動時間”。
孩子們在教室寫作業時,常常忍不住小聲講話,如果不能保持安靜,專注度不可能高。但如果硬性規定寫作業時不允許說話,有學習困難的同學便沒辦法合理求助。于是,我們把走廊定為了學習交流區,教室里是安安靜靜寫作業的地方,遇到困難時,可以向班級的“金牌小導師”求助。“金牌小導師”由分析講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能有方法地教同學如何解題。當同學們有需求時,可在不打擾到其他同學的前提下,安靜地用手勢邀請導師到走廊上提供幫助。
這樣,按不同學習進度的孩子對環境的需求,將室內室外分成了三個區域:安靜作業區,交流指導區,游戲活動區。每個區各有功用,互不干擾,又各有各的規則。當我們給空間賦予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時,它便成了校園里的另一位“老師”。
啟動學生內驅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出發,尋找切入點,利用一切可以發揮作用的資源和力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編者按】“雙減”背景下,如何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是當下的首要話題,更是一線教師最重要的責任。我們需要改良學習工具,優化教學設計,但更重要的是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會經歷什么,遇到哪些困難,有怎樣的感受與收獲……只有關注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啟動學生高效學習的發動機,激發學生自身成長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