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明良 伍鵬飛 柳興躍
摘 要: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做好歷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廣泛地了解歷史事件及相關的文化知識,更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讀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升華情感,培養家國情懷,增強使命感、愛國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主要探究分析了高中歷史教育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方式,希望對提升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水平、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所啟示。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方式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文化中珍貴的精神寶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高中歷史教育中強化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使命感、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貢獻自己的價值和力量。為促使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需要進一步創新和轉變高中歷史教學的思想觀念、模式和方法,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歷史素養,緊跟時代要求,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歷史教學實踐,確保高中歷史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突破傳統,提升業務
高中歷史教學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在教學實踐中更注重歷史文化知識的教授,而且大多是一些重大事件、關鍵事件、常考內容及知識點的講解,強調學生掌握基本的得分點,以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歷史教學的系統性,也遠遠達不到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要求。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強調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思想,進一步創新和轉變歷史教學的觀念、內容、方式和方法,在教授學生基本的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強調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解讀歷史事件的過程當中深刻地了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調在歷史教學中將家國情懷融入其中,將歷史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傳遞給學生。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創新和轉變教學觀念,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準確地把握新課標改革對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的目標要求、教學方向、內容要求、結果預期,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歷史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以便更好地為課程教學服務;準確地把握新時代背景下家國情懷的內涵,牢牢地把握時代特征和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明確高考關于這部分內容的考試方向等;要能夠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資源,如充分地整合和利用課本中的資源、網絡中的教學資源、歷史史實資料、著作和報刊等有關家國情懷的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途徑和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如組織和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進行小組學習、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等,以促使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教學方式優化策略
1.能量引導
優化和改進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要求創新和轉變教學的理念,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需要教師扮演好教學能量引導者的角色。教師需要對可利用的教學素材和教材進行整合利用,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和分析,將正面的思想和觀念傳遞給學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和提高高中學生家國情懷是一個長期性、循序漸進的過程。大部分的高中學生都處于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發揮好引導作用,牢牢地把握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家國情懷的時機、關鍵點、素材和教材,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歷史使命感、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自覺地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的培養要做到與時俱進,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家國情懷的內涵,賦予其時代意義、時代特征、時代思想和內涵,與新時期我國的改革與創新發展、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對家國情懷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如根據國內外發展形勢,拓寬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同時,強調熱愛世界;既要銘記歷史,也要展望未來,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既要弘揚和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也要強調改革和創新。
2.教學情境
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的培養要有史實,有結論,在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增強教學及歷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歷史課程的教學,既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史料信息,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也需要科學、合理地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營造更有利于歷史教學的環境和氛圍。科學、合理地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廣泛收集和利用圖片、視頻、微課等相關的教學資料和教學資源,促使教學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也保證歷史的教學不至于太沉悶、枯燥,不再單純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點,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史實,真切地感悟家國情懷,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實踐當中自覺地踐行家國情懷,利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觀念、方式、方法去服務我國的改革創新、民族發展和偉大復興。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和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讓學生真實地感悟和體會祖國的強大和繁榮,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
3.教學方式
為確保歷史家國情懷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進一步創新和轉變教學的方式。一是要促進歷史教學方法多元化。在教學實踐中,將講授法、圖表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根據具體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和環境下選擇更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強化歷史教學的趣味性、藝術性,對歷史課堂進行情感渲染,強化歷史課堂的活力;利用圖表法可以使歷史教學更加直觀,如編制大事年表等。促使歷史家國情懷培養與時代發展、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實踐相結合,激起學生培養家國情懷的激情,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和認可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強調歷史教學的現代化,就是科學合理地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如微課、電子白板、PPT等技術,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確保歷史家國情懷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課堂上播放與課本知識、歷史事件相關的視頻、圖片、音頻,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情緒,如《輝煌中國》《大國崛起》《百家講壇》等;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媒介,如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強化教學的互動性,擴大教學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