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開祥
摘 要:時空觀念是體現歷史學科本質屬性的素養,是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應當首先具備的觀念。紙筆測試是評價學生時空觀念素養達成度的重要方式。立足時空觀念研究高考試題的特征及命題趨勢,收集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高考題與模擬題,構建時空觀念素養試題庫,按計劃分階段發給高一和高二學生進行紙筆測試。基于紙筆測試的選題、命題和答題分析,對歷史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紙筆測試;時空觀念;高中歷史;教學建議
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測評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達成情況,筆者從歷年的高考試題和大量模擬題中精選試題,構建時空觀念素養試題庫,試題材料的呈現方式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圖表材料,試題體現的時空觀念水平也進行了一二和三四水平的區分。試題按計劃分階段發給高一和高二學生進行紙筆測試,兩個年級的測試結果既有聯系,又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現對選題、命題及答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反思,并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試題庫所選試題呈現的時空觀念基本特點
(一)時空觀念的普遍性
“歷史進程的展現是以時間和空間為縱橫坐標的,歷史的發展、變化、延續等狀況均可以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體現出來,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1]所以時間、空間是構成歷史試題不可缺少的因素。試題庫所選試題既有基于微觀時空視角對歷史事件的考查,也有從宏觀時空視角對學生歷史知識廣度與深度的考查;既有立足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落實的考查,也有建立在促進教師時空觀念教學品質提升的考查等。所有題目均立足于時空觀念創設歷史情境,要求學生回到歷史現場,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探尋歷史的本質。
(二)時空觀念的多樣性
試題中的時空,具有多樣的呈現方式,如顯性時空和隱形時空。顯性時空是指在題干中直接呈現朝代、年代或某一時期等時間信息,學生透過時間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抓住該限定時空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選項并做出合理判斷。隱性時空是指隱藏在題干中的時空信息。命題者“往往以某一作品、某一文獻、某一事件或某一地名等切入命題,而不直接呈現時間信息”,[2]學生挖掘這些切入點所隱含的時空信息,是快速準確解題的關鍵。
(三)時空觀念的階段性
近幾年高考試題重視時空觀念的階段性考查,“高考歷史試題已經從時間點考歷史走向了從時間段考歷史,即從微觀走向宏觀,是歷史階段化與特征化的表現,也是一個歷史階段明顯區別于其他歷史階段的特殊之處。”[3]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通過對該階段歷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即能歸納出這一階段的歷史特征。因此在命題選題中,也應該體現時空觀念的階段性,發掘不同時空下的不同特征,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宏觀把握歷史過程中的變化、發展、演變等重要信息,深化時空概念,把控歷史知識,總結歷史規律”[4]的能力。
(四)時空觀念的綜合性
培養時空觀念,不僅要依據一定的時空坐標建立時空架構來說明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還要通過時空思考的意識,“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架構下理解歷史變遷并據此對史事做出合理解釋。如試題庫中所選的2017年全國Ⅰ卷第42題,材料展示的是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要求學生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加以闡述。試題考查了學生歷史時間和空間的縱通橫貫,要求從長時段把握歷史的縱向發展演變并且在共時或歷時的視角下對同一空間或不同空間的史事進行橫向比較,搭建時空邏輯關聯,以此發現史事的關聯性和規律性以及趨勢。
二、紙筆測試學生答題狀況分析
筆者依據試題所體現的時空觀念素養進行了一二和三四水平的劃分。時空觀念一二水平的試題,學生根據題干中的時間、地點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辨析時空的表達方式、定位史事的時空框架、運用時空進行史事敘述和理解史事的發展狀況等,此類試題考查的時空觀念素養水平相對較簡單,學生答題的得分率均較高,因此此類試題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反映了學生在時空觀念素養一二水平的掌握和運用上較為扎實和熟練。
時空觀念三四水平的試題,要求學生在解讀題干信息和解決作答時,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將歷史事件放在一個大的歷史視域去描述和概括,能夠恰當地利用時空尺度,“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能將歷史和現實問題“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此類試題考查的時空觀念素養水平相對較難,高一學生得分率較低,高二學生得分率要高些,體現兩個年級學生在時空觀念素養水平三四的落實和達成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如所選的2017全國Ⅰ卷第30陜甘寧邊區題,高一年級得分率為0.22,高二年級得分為0.42。從時空觀念水平分層來看本題屬于三四水平,材料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明確的時間,要求學生通過“陜甘寧邊區”這一空間表達方式來判斷時間即抗日戰爭時期,[4]通過地名了解時代特色,從地理時間宏觀分析史事,然后將其定位在特定的時空尺度下進行綜合分析或比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出正確答案。學生要想準確解答此類試題,就必須在平時的歷史學習中,在熟練掌握各種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的基礎上,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將史事放在一個大的歷史視域去描述、概括和解讀。
由于高一階段只進行了政治史和經濟史的教學,學生對歷史整體發展脈絡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對歷史發展線索及階段特征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加之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時空觀念素養水平的培養重點放在一二水平的落實與達成上,而三四水平方面由于學生學習階段的考慮只能適當涉及而不重點解讀和培養,因此高一學生時空觀念水平三四類型試題上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和教學的階段性與側重點有關。高二學生由于進行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全面學習并逐步展開了高考一輪通史復習,高二教師立足于學生較為扎實的時空觀念素養一二水平,重點加強了時空觀念素養三四水平的解讀與培養,使學生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立體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力,能夠通過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歷史本質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