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京
摘 要:信息技術融合于學校古琴文化藝術傳承的實踐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無論是創設學校古琴藝術環境和氛圍,還是古琴文化藝術傳承的各種課內外活動,以及傳承古琴文化藝術的課題研究等方面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立足古琴文化藝術本身的魅力,再借助視頻、光線組合、背景投影等技術手段,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琴文化藝術;學校傳承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創作的各種聲、像、影中認識和欣賞傳統文化,猶如穿越千年,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筆者所在學校以傳承傳統文化藝術為切入口,找結合點、滲透點,因校制宜地在2019年初就開展了古琴藝術在學校的傳承,并于2020年10月成立古琴美育基地校,同期成立校學生古琴社團“逸韻琴社”,積極開展傳承古琴文化藝術的各項實踐活動。在傳承的實踐活動中均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應用。
一、古琴藝術傳承實踐中融入信息技術,創設古琴藝術環境與氛圍
為了促進古琴藝術在學校教育環境下的傳承與弘揚,首先要在學校創設古琴藝術特色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構建出古琴藝術學習的空間;同時也能使學生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下產生對古琴藝術的探索興趣。(1)平時利用學校校園的廣播、宣傳屏幕等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間播放有關古琴文化藝術的歷史、音樂、名曲、名家、琴學典故等,讓學生時時都能感受古琴文化藝術離我們并不遙遠,也能激發學生認識、了解并學習古琴文化藝術的興趣。(2)課內可以是音樂課,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的課程等,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在每次、每節課中融入古琴文化藝術的認識、學習和欣賞。因為古琴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內涵深厚。
二、古琴文化藝術傳承的微課堂暨各種課外活動中信息技術的融入應用
我們學校古琴文化藝術的傳承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有校古琴社團成員的古琴彈奏學習、古琴雅集表演、校科技節上的古詩詞琴歌創編及琴歌演奏小視頻錄制、古琴微課堂等多種形式。活動不僅是對古琴文化藝術技藝的學習與傳承,更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在這些活動中無不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1.古琴微課
由于特殊情況,沒法正常開學,原本計劃的古琴學習發生了變化,我們本著停課不停學的宗旨,開展了古琴微課堂的系列微課學習,將古琴的基礎知識,古琴減字譜,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三種音色,古琴的形制等內容制作成四個古琴微課,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生進行了網絡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在停課不停學中,既認識和了解古琴文化藝術的魅力,又感悟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強大力量和價值觀,及傳承賦予我們民族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雄心壯志。
2.科技節古琴琴歌視頻錄制
每年的12月份是學校的“科技節”,在活動中強調科技的應用和創新,而我們古琴文化藝術的傳承實踐活動是組織學生將自己創編的古詩詞琴歌,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錄制成小視頻的活動過程,更說明了信息技術的融入是學校古琴文化藝術傳承的有效創新方式。
3.古琴雅集表演活動中信息技術的融入應用
近兩年,我們學校都開展迎新年的古琴雅集音樂會,在音樂的表演中,我們會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演出節目舞臺背景PPT,結合舞臺布景,音畫結合,演出效果更好,觀眾可以更好地體悟演出音樂的意境及文化內涵,使心靈得到滋養,提升藝術審美情趣。
總之,信息技術融合于學校古琴文化藝術傳承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也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使命感,使其自覺當好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人,真正做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傳承傳統文化藝術新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施詠.古琴音樂文化的校園傳承[J].音樂傳播,2014(4):48-51.
[2]王洪珍.學校古琴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197-198.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2020年“十三五”規劃課題“古琴藝術之‘情與美在學校多路徑傳承的實踐與探索”(課題編號:2020XB0111,立項批號:FJJKXB20-5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