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嬌
摘 要:借助多媒體技術的便捷性、多樣性及直觀性,可將抽象且復雜的實驗流程及現象轉化為直觀、可視的視頻、動畫等,再通過虛擬現實與多媒體的聯用,為學生創設更開放的生物實驗空間。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實驗演示、實驗操作、自主學習、重難點突破四個層面探究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應用
在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實驗是生物學知識的有機載體,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實踐途徑,還是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常規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以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但涉及生物體內微觀變化、解剖學相關知識時會因其過于抽象、籠統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影像于一身,可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籠統現象直觀化,將其應用于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與實驗操作難度,并支持學生在虛擬實驗環境下自主構建實驗流程,可顯著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實驗素養。
一、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學演示實驗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于一體,可為學生創設更真實的實驗情境,調動學生探究生物學知識的內在動因,激發其對生物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并豐富生物學實驗的呈現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實驗意識。
以“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例,筆者在實驗演示前提出問題:“同學們都吃過饅頭吧,能說說饅頭是什么味道嗎?”此時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回答問題,指出吃饅頭時會吃出甜味。筆者進一步提問:“是饅頭里放糖了嗎?沒有放糖為什么有甜味呢?難道我們的口腔中有什么‘物質可以將饅頭分解成帶有甜味的‘糖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該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順勢播放“牙齒、舌頭及唾液咀嚼、攪拌、混合饅頭”的多媒體視頻,學生仔細觀察口腔內饅頭的變化過程,掌握口腔結構、唾液成分等知識,可以為學生后續的自主實驗奠定基礎。
二、多媒體技術在學生實驗操作中的應用
初中生物學實驗所涉及的實驗與試劑較為復雜,且流程繁多,學生在未全面掌握實驗儀器、實驗流程前參與實驗操作,會出現因實驗操作不當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結果偏差等問題,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實驗信心,還會浪費實驗試劑。為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綠色”實驗意識,建議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整合實驗流程,全方位展現實驗注意事項,在學生實驗操作前播放視頻,請學生自主總結實驗要點,在操作過程中循環播放視頻,使學生注意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
以“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教學為例,該實驗設計載玻片的制作、顯微鏡的使用等,筆者借助多媒體視頻整合實驗材料、實驗器材、實驗儀器、實驗操作流程等信息,學生觀看視頻后通過集體討論制訂出較為周密的實驗計劃,在實驗操作時按照計劃進行臨場應變。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能清晰觀察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感受實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三、多媒體技術在學生自主獲取實驗知識中的應用
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實驗現象的總結與結論的得出與實驗操作流程同樣重要,在觀察對比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中學生可以獲得觀察能力、類比推理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科學論證能力的綜合提升。但因初中生實驗基礎知識有限,邏輯思維能力薄弱,在由實驗現象推理出實驗結論時會出現論證不充分、結論有偏差的現象。為此,建議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構建現象與結論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對生物學實驗知識產生更為深入的認知。
以“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實驗為例,因教材內實驗僅涉及酸雨對植物的影響,且酸雨對動物的影響機理較為復雜,影響過程所需時間較長,為此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了自己進行的操作實驗,展現金魚在模擬的酸雨環境下的變化狀態。每一天結束后均呈現出相應的狀態記錄,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視頻、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總結、補充,理解酸雨對生物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多媒體技術在實驗教學重難點突破中的應用
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部分實驗知識抽象籠統,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困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頭腦風暴法、Flash動畫、交互式白板等講解理論知識與實驗原理,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內化知識,有助于突破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重難點。
參考文獻:
[1]王曉霞.多媒體在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9):178-179.
[2]邱樂平.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0(1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