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紅
摘 要:高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其中很多問題頻頻發生。在諸多問題中,青春期較為典型的心理問題最為突出,究其原因是此階段學生的獨立意識日益增強,自我意識萌生,常會出現“成人化”想法,加之青春過渡時期矛盾心理的滋生,極容易讓學生出現各類認知矛盾,從而產生青春期心理問題。嚴格意義上來看,青春期心理問題并非不健康心理,但如果此心理特征表現得過于明顯、反常,很可能會引起大的問題。
關鍵詞:心理;疑惑;措施
一、初始期的行為描述與相應措施
小晨剛邁入高中時明顯希望在班級中可以引人注目,在各類班會、課堂中他常常會表達出一些“劍走偏鋒”的想法,此時的小晨尚且能夠參與進同學的交流中。到了高中二年級開學以后,其青春期問題表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不希望有同桌,不希望與班級同學交流,性情也變得孤僻許多。面對這一心理變化,小晨主動找到我進行談心溝通,在溝通中小晨多次談及學校中的一位同宿舍同學。此時,我意識到小晨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其無法在宿舍群體中獲得認可,難以融入日常的宿舍生活中,期望遇到能夠接納自己的同學。但小晨面對自己認可的同學,行為表現并不妥帖,言談舉止也略過唐突,該同學看到這樣的小晨自然是選擇果斷拒絕,甚至出現主動逃避小晨的行為。被抵觸的小晨片面地認為該同學抵觸他的原因是誤會。于是,其多次通過書信、傳話等多種方法向該同學做出解釋,希望能夠以此表明自己內心的想法,解開雙方“誤會”,但他的種種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面對小晨的這一青春期行為與心理,我與其做出每周一次談心的約定,在談心中,我認識到:其青春期心理問題屬于強迫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這種心理的人行事作風往往會顯得過于固執。對于這類群體,若交談引導者直接對其想法進行直接否定,即可能引發其反感,加重其青春期心理問題。因此,在交談中,筆者始終秉承著耐心傾聽、適時引導的原則,以疏導與幫助其減少臆想,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后,小晨的行為得到緩解。針對此段時間的心理疏導,筆者認為:在高中教學中難免會遇見許多想法迥異、行為特殊的群體,對這類群體,各教師應當融入其中,以朋友的身份對其進行科學引導,以此真正走入學生內心,用心靈溝通改善學生的各類問題。同時,對于此類群體,教師應堅決避免搪塞、命令等行為,避免以不規范的引導筑起學生心理高墻,讓學生產生敵視感。
二、爆發期的行為描述與相應措施
在各教師均認為其青春期問題已經解決時,在高二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結束后,小晨忽然將班級中班旗、裝飾等全部撕扯下來扔到一旁。在其出現此問題之后,筆者通過同學交談、調查等方法初步了解到問題的歸因:小晨在本次期末考試中預估成績不滿意,加上自尊心強,導致其思想出現激進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單靠教師的力量已無法解決,基于此,筆者采取的主要措施為:邀請小晨的父母前往學校,與其父母對學生的情況成因進行周密分析;教授其父母心理輔導的方法,借家校合力,解決學生青春期問題。經過討論以后,小晨的父母決定將小晨接至家中,正值寒假,筆者也多次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其父母溝通小晨的心理變化,為小晨的家庭心理輔導教育提出合理建議,在家校合力的助推之下,小晨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針對這一次處理,筆者意識到:對于學生的種種問題,教師不能一味地“藏”。誠然,對學生的教育單純依靠學校,其效力并不大,各教師在進行青春期心理問題輔導工作時必須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合適途徑合理發揮家校合力。一般而言,很多家長面對青春期心理問題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主要表現為不知如何進行教育。基于此,各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家長會談、培訓等種種方式不斷提升家長的科學教育意識,以此讓學生在校內、校外均可獲得積極的引導,繼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舒緩期的行為描述與相應措施
至高二第二學期開始時,小晨如期返校,但不久,小晨表現出頹廢的狀況,且依然不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有時甚至會在上課時躺在椅子上發呆。深知小晨情況的同學們并沒有因此排斥小晨,但他們也不會主動與小晨溝通。筆者隨即與小晨進行談心交流,此次交流中,小晨的表現較以往而言更為冷漠,并無溝通興趣。隨后,筆者找到與小晨平時溝通較多的同學小A了解情況,并與小A一同接近小晨,期望能夠用雙重關懷打開小晨心扉。同時,筆者繼續聯系小晨家長,希望其家長能經常與小晨進行科學的心靈溝通,并能夠定期帶小晨去看心理醫生,可是,其家長無奈地表示,小晨拒絕看心理醫生,認為心理醫生水平不夠。此時,家長與同學引導的作用已經不大,筆者重新找到小晨,并就心理醫生的問題與其進行交流,小晨表示其之前看心理醫生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夠借此學習心理療法掌握心理知識,由此可見,雖然小晨情緒不穩定且青春期問題明顯,但他的興趣指向具有可引導性,因此,筆者根據其興趣指向鼓勵小晨向學校的心理教師學習心理學,并對其好學態度表示肯定。
當學生的青春期問題較為嚴重時,教師要建議學生及時就醫,要借專業人士的幫助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在處理學生的各種青春期問題時,教師應該學會多途徑下手,以同學、家長、教師及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可培養點,逐漸分散學生的偏激認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激進期的行為描述與相應措施
又一個學期結束以后,學生來到高三階段,高三意味著學生有更繁重的學習壓力,與壓力一同到來的還有對未來生活向往的動力,小晨似乎也斗志昂揚,但是,對于有青春期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充滿壓力的高三很可能讓其因為不如意而出現情緒大爆發。就小晨同學這一案例來說,通過與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筆者發現小晨常常會因為回答不出問題而與教師對抗,同時,其在學習、生活中還常會出現其他不良行為,如在桌面刻畫、跑步時不跟隨集體、行動時不考慮大環境等,這種想法已經從偏激轉為了雙向情感障礙暴躁癥,這也充分說明小晨的青春期問題已趨向嚴重。果然,在某節體育課中,小晨不肯練習羽毛球,反而一直用羽毛球拍擊打籃球架,不了解情況的體育老師認為他在故意擾亂課堂紀律,于是對其進行勸阻,然而,小晨卻認為體育老師是在針對與為難自己。在小晨出現這一問題之后,筆者聞訊而來,這時的小晨面色發青、眼神中滿是敵意,在心理老師的疏導之下,小晨的情緒逐漸得到緩解。兩周之后,筆者在與小晨的交流中,聽到了許多意外的想法,如小晨不認為自己在體育課中的行為不正確,他認為導致自己出現這一行為的主要原因是老師的處事方式不當;他不覺得自己應當是學校的主人翁,他不熱愛自己的學校也不喜歡周圍的同學……為了促進小晨的健康和諧成長,筆者試圖對小晨進行理性的耐心引導,而小晨卻表示,他非常享受這種與人爭論的過程,而且他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