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裕
摘 要:對小學教育而言,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對小學生后續的學習與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而目前小學教育體系對學習習慣的養成缺乏系統性的訓練指導,學生難以克服自身的學習惰性,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因此,教師要從習慣的適應性訓練出發,促使小學生調整學習態度、適應學習環境,從而在反復的練習、訓練中培養出優良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習習慣;適應性;訓練策略
小學教師注重于學生成績的提升,將目光放在教學任務上,忽視了習慣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錯過了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以下則給出對應的訓練策略,以期增強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一、利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學習習慣的訓練首先需要端正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為長久、積極的學習過程創造良好的條件。對小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心理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學習心理,制訂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學習內容,在各種豐富的色彩刺激下,圖文并茂的知識內容可以帶給小學生更大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達到長期記憶的教學效果。此外,心理誘導也能給予學生更強的暗示,鼓勵學生通過端正學習態度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為后續的深入教學做鋪墊。
例如,教師可以用班上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舉例,說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良好學習態度,從上課認真聽講到仔細寫作業、認真檢查錯誤到積極與他人交流,小學生能更信服這一觀念,主動在學習中進行模仿,從而在班級內帶起積極學習的風氣,改善整體的教學環境,適應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教學與興趣引導形成了學生的學習平衡。而學習習慣的適應性訓練也可以從這一角度出發,巧妙利用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引發求知欲,使其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學習意識,有目的地改變小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興趣教學,學習動力能得到有效激發,小學生通過興趣學習獲得更多的正反饋,產生對興趣學習的喜愛與依賴,進一步形成學習習慣的雛形。因而,可以在興趣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在逐步的探知與摸索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幫助小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形成積極的學習習慣。
例如,由于小學學科教學的知識性不強,更多側重于學習引導,教師可以進行學科交叉,引入與教學學科相關的知識與故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有趣的寓言故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天文學、經濟學等知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從生活與社會的角度分析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等。在教學中要保證內容的新鮮性與趣味性,從而將小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課堂上來,使其在了解、拓展內容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學科的知識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
三、著眼于課堂之外,進行適當的評價與監督
小學生較弱的自制力使教師的話語執行力不強,需要進一步的監督。特別是對課外的預習、復習、做作業等過程,教師不能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動態。因此,學習習慣的適應性訓練也應著眼于課堂之外,通過定期的抽查、小測試等方式去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長期的嚴格要求中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也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評價,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促使學生認識到課外學習內容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網絡上進行微課教學,發布短教學視頻,促使學生在碎片化知識的吸收中及時鞏固知識印象。在這一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對網絡教學的適應性,提高其對不同學習方式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在不斷適應的過程中對課外教學產生粘性,通過監督與評價及時調整個人的學習方法,適應教學環境。
從整體來看,教師要更多地注重學習習慣的適應性訓練,在評估學生學習習慣的基礎上進行調研,結合教學理論尋找合適的訓練策略,在教學中逐步挖掘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規律,在訓練中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肖菲.幼小銜接視角下一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
[2]雷萬鵬,向蓉.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與家庭教育決策合理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