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潔
摘 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必須深刻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以及義務,不斷探索與創新,切實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引導者,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根據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班級管理策略的嘗試與探索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嘗試與探索
一、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時期是學生身體與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所以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相對復雜,需要班主任具備靈活的工作技巧。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該時期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盲目從眾。正是由于小學時期學生心理的快速成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難度增加。所以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部分班主任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和進行恰當心理疏導,在德育方面的引導相對欠缺。所以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片面性是存在的主要問題,班主任應該從學習與生活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1]。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的嘗試與探索
(一)加強溝通與家校合作,形成“三方合力”
對學生而言,父母是影響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努力構建學校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召開家長會和定期家訪,加強家校合作,只有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及時溝通,了解學生在生活方面的具體情況,并將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對家長進行及時反饋,讓家長能夠有針對性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班主任還要拓寬與家長的溝通途徑,利用互聯網更加方便快捷,如郵件、視頻電話等。只有雙方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才能更加高效地共同管理學生[2]。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加強與各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態,對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并將學生提出的教學意見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提高課堂效率。只有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達到一致的目標。
(二)以身作則,自主管理,構建和諧的班級環境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工作的積極配合,能夠提高管理效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讓他們在課外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首先,作為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在德育方面,用自身的行動去感化學生,通過自身行動來感染學生,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其次,要加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采用輪流擔任班干部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制約、互相監督、互相交流、共同進步,讓學生感受作為班級管理者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3]。最后,要形成和諧的班級環境就必須從樹立良好的班風做起。
(三)進行民主管理,處理班級事務要公平公正
教師要保證對每位學生公平公正,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優等生與后進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平等的。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存在優點和缺點,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積極進行鼓勵和支持,同時還要對學生身上的缺點耐心指正,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通過多方面進行考量,而不是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給學生提供公平的平臺,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要做到公平公正,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性,每一位學生都有提出意見的權利,班主任要對學生提出的正確意見進行采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對整個班集體的價值。
(四)制定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以理服眾,樹立班主任威信
“無規矩,不成方圓”,班集體作為一個小家,就必須制定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班主任可以通過建立嚴格的班級紀律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并在不斷試行的過程中加以改善。民主選出一批品學兼優、各有特點的學生組成班干部,對班主任的工作進行協同和監督,做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媒介。總之,班級管理制度是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
總之,班級管理手段要不斷推陳出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在班級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增加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推動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班主任在進行管理時,要綜合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只有抓住工作重點,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徐鳳友.小學班主任工作方法與技巧的探討[J].網友世界,2014(15):55.
[2]葛金國,吳玲,張磊.德育新理念與班主任工作[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王虹.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淺析[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