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霜
摘 要: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是幼兒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材料是幼兒進行數學操作的物質基礎,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合理性對幼兒學習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學區活動是一種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和材料,讓幼兒與材料進行充分的互動,通過感知、體驗和操作,獲取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逐漸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學習形式。教師在投放數學區域材料時應以幼兒為主體,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發展水平。投放符合活動需求、貼合日常生活的操作性強、適宜性的材料。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材料投放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86
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數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投放豐富多樣、可操作性的材料,能夠引起幼兒進行數學活動的興趣,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也直接影響著幼兒數學認知和探索的結果,影響著目標的達成。因此,在數學區中選擇和投放適宜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使抽象的數概念、空間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在數學區操作活動中通過對材料的操作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初步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數學區材料的投放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學課題。在符合幼兒發育學習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投放材料,方能教學相長、相得益彰。因此,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幾個原則。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目標投放材料
每個年齡段幼兒發展水平、年齡特點不同,大班幼兒心智有了較大的發育發展,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喜歡動腦筋,渴望參與富有創造性的活動。但具體的形象思維仍是此階段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抽象邏輯思維在此階段開始萌芽,能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初步的概括、分類,能分析理解事物的相對關系。無意注意進一步發展,對感興趣的活動能集中較長的時間。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和自覺性,注意力集中時間延長至15分鐘,且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識。合作意識逐漸增強且規則意識逐漸形成。因此,大班投放材料與小班、中班材料的種類、數量、難易程度等方面要有所區別。大班幼兒區域材料投放時不再像中小班一樣投放樣式統一的材料,應該種類更加多樣和豐富,更突出合作性和探究性。增加測量工具和記錄表、統計圖材料的投放,促進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由表象水平向抽象符號水平的發展。比如在認識幾何形體時,大班投放的材料除了平面圖形,還要增加球體、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的投放也要增加梯形、菱形、多邊形等圖形。投放多種拼圖材料、搭建材料和圖形制作材料,方便幼兒分解組合圖形,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間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組合創造意識。能用常見的幾何圖形有創意地拼搭和畫出物體的造型,形成新的作品。
此階段的幼兒處于數運算的初期階段,對10以內的數大多能保持“守恒”。計算能力發展較快,大多數從表象運算向抽象的數運算過渡。序數概念、基數概念、運算能力的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學會100以內的數數,個別的可能學會2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材料投放時,材料數量要從10以內慢慢增多,且注意各種數學元素形式的多樣性,以滿足幼兒進行更高層次的探究。
二、分層次投放材料,滿足不同操作層次
幼兒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即使處于同一年齡段的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存在著個體化的差異。我們在材料投放時,需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從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投放不同層次、不同難度、不同功能的材料,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科學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操作性和探究性。如在探究排列規律時,準備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多種操作卡,可按大小、顏色、形狀一種維度進行規律排序,可按照大小、顏色、形狀兩種或三種維度進行規律排序;排序規律可形式多樣,可有簡單的ABABAB的排列方式,可有AABAABAAB、AABBAABB、ABCABCABC等多種排列方式;起初可在全范例操作板上操作,慢慢地掌握排列規律后可在半范例操作板上進行操作,最后過渡到填空操作板上,滿足不同發展能力的需要。此外,投放一些串珠、撲克牌等開放創設性操作材料,幼兒可自由創作排列規律,感受實物的排列規律,發展幼兒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區域材料投放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注重材料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從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盡可能接近幼兒的群體最近發展區,讓大部分幼兒“跳一跳,夠得著”,小部分數學接受力較弱的幼兒也有材料可使用和借助,進而發展全體幼兒的數學水平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操作材料還要及時補充、更新與調整,不斷豐富操作材料,創設有趣的情境,以適應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感知數學。
三、材料投放趣味性,吸引幼兒積極參與
魯迅先生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幼兒喜歡通過游戲去感知知識的存在,認知周圍的事物。游戲過程中,幼兒精神松弛,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這種精神狀態下,幼兒的認知、思維和記憶等思維活動都比平常狀態更加良好,更能激發出幼兒的想象力和再創造能力。因此,數學材料的投放要遵循趣味性、可操作性、富有在創造性的原則。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運用所給材料,進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感知相關的數學知識,領悟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游戲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材料實現數學知識的建構——在已有數學基礎上增加新知,學會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并進行個性化的創造。教師要通過材料的投放來引導、影響幼兒的學習行為,引發幼兒的學習、比較、動手操作欲望。通過分果果游戲,引導學生樂于計算;通過比一比游戲,分辨事物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輕重;通過擺一擺游戲,直觀感受幾何圖形之間的變化和關系;通過裝訂圖書游戲,學會編排頁碼;通過報數游戲,領會序數的運用……游戲讓幼兒學習輕松,材料讓數學知識具體可感,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幼兒的學習、認知規律。